《塞上曲送元美》言情贈友詩歌
白羽如霜出塞寒②,胡烽不斷接長安③。
城頭一片西山月④,多少征人馬上看。
我國歷代以 “出塞”、“入塞” 、“塞上” 、“塞下”名題的詩作無計其數,其內容大致狀邊地風光之特異、征人情懷之幽深;有直接敘寫金戈鐵馬,有婉曲褒貶窮兵贖武。由于題材牽涉民族家國之興亡安危、征人離婦之愁苦怨悵,加上詩人巧為附聲設色,往往表現得情致纏綿,感慨無限,很容易撩撥讀者的情思。
李攀龍這首 《塞上曲》題為送元美,其實史書并無元美戎馬邊庭的記載。全詩的內容也遠遠超出了個人的離情別緒,表現甚為寬泛。
詩句開頭以白羽 (翎箭,可以泛指兵器) 、寒霜帶給人一個天地凍、人廝拼的嚴峻、肅殺的氛圍。提起白羽,人們很快會聯想到西漢以騎射稱雄的飛將軍李廣 (因為唐朝詩人盧綸以他為題材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塞下曲》),李將軍奮戰(zhàn)匈奴,大小激戰(zhàn)七十余次,建下殊勛。詩人在這里是否以此寄托了對出征將士要像李廣那樣早早報國立功的殷切期望呢?是的,因為形勢是那樣的險惡——“胡烽不斷接長安”。17世紀中葉,以俺答為首領的韃靼騎兵往還驅馳于陜西、寧夏、山西、河北一帶,直達京畿。在這種情況下,即非詩人,一般讀者也很容易作如此共鳴。詩人筆下的征人又是如何呢?更深夜靜,他們依然戎馬倥傯,還不時昂首翹望,注視著那京城郊外西山峰巒上的一彎明月。在我國的傳統文化里,明月簡直就是多愁善感的信物,難以計數的有情人、詩人對著皓月傾訴衷腸。而這首詩里的明月更是非同尋常——它是京城附近的故國明月。詩人只寫了 “多少征人馬上看”,實際上在這 “看” 字的背后,隱藏了內涵極為豐富的思想。想些什么呢?詩人在這里因難見巧,限于篇幅,詩句言顯而旨深,只勾勒了大致的線條輪廓,點到即止。可是讀者根據“征人”看“明月”的指引,完全可以想象,此時此刻,征人們的心情肯定是沉重而復雜的,他們可能想到的,會是戰(zhàn)斗的勝負、國家的存亡,或許還有家人的團聚、親友的惦念。不管怎樣,心情是深摯的、凝重的。這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里必然出現的心態(tài)。詩人運用了 “寓情于景物之中,托思于風云之表”的藝術技巧,省去了許多筆墨,留下了大片的余地任憑讀者去神游冥索,“隨人而宛轉,與心而徘徊。”這就是這首詩思想內容最感人、藝術技巧最成功的地方。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表達真摯、深沉的思想內容,全詩顯得氣象雄渾,而且出之自然。塞外寒氣凜冽,疆場戎馬倥傯,黃昏孤月殘照,征人思慮萬千。全部詩句未加雕刻苦煉,而是隨語成韻。境蒼涼、情凄惻,涵蓋深邃,一氣呵成,頗得古風韻味,渾渾茫茫,難以句摘。
尚須說明的是李攀龍偏執(zhí)于擬古。這首詩盡管以氣象與蘊含見長,可是其詩意也有似曾相識之感,詞句不乏臨帖之跡。就是翻閱詩人自己詩卷,也有雷同之作。不過,提起李攀龍,人們還是常常提起這首詩。
注釋
①元美: 王世貞,字元美,后七子首領之一。與李攀龍同主文壇,交誼甚深。著作甚富。②白羽: 箭。③胡烽: 敵人挑起的戰(zhàn)火。胡: 古時稱匈奴為胡,也泛稱北方少數民族。長安: 借指明都北京。④西山: 北京城西郊山巒。
上一篇:《回心院·(其十)》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夜歸偶懷故人獨孤景略》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