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會故人》言情贈友詩歌
一聲新雁獲花秋,片月吳淞共客舟①。
卻憶去年今夜月,思君獨上越山樓②。
林景熙遭受亡國的恥辱后,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憤慨與悲痛。他不肯仕元,也不作順民,客居于會稽 (今紹興市) 王英孫家,常往來于吳越之間,而筆端流露出故國之思,懷舊之情。他曾與友人暗中搜集理宗頭骨,埋葬于越山。《夢中作》 四首,托言夢而紀實,凄愴悱惻,令人不堪卒讀。但有的詩篇,寫景抒情,別有一番氣韻。
這首詩寫于宋亡以后。在異鄉吳中會見故人,應有歡愉的情緒,然而遺民的懷舊心態,布上了無窮的哀思,只能強忍淚水,隱含深情。起兩句由景及情,不僅點明了時令季節,而且把兩個不同的鏡頭組合成一幅深夜月下江上泛舟圖。首句寫岸邊景象,剛從北方飛來的大雁棲息在水邊的荻花叢中,呷呷的叫聲劃破了夜空的岑寂。月光映照著松江上蕩漾的客船,他正與友人促膝長談,情意深切。他們仿佛在訴說此時的羈情,又似乎追憶往昔的夜談,或者是盼望日后的重聚。詩人運筆是何等含蓄、深婉,耐人咀味。
“卻憶”兩句抒情。詩人宕開筆墨,從眼前的相會的情景,牽引起對去年今日的回憶。同樣美好的月夜,可是自己卻孤獨寂寞,思念舊友,夜不能寐。“思君獨上越山樓”,一個“獨”字,顯示出詩人在清幽的景色中,倍加懷念友人的內心意緒,感情真摯深切。這與唐元稹《寄樂天》 “閑夜思君坐到明,追尋往事倍傷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當然,這里寫得比較含蓄,沒有吐露“追尋往事倍傷情”的心曲,但是作者獨自登上越山樓,蘊含著欲想避開思君愁苦之情味,而事實上是不思量,更難忘。正如辛棄疾在《鷓鴣天》詞中所描述: “欲上高樓去避愁,愁還隨我上高樓。”可見詩篇末句的構想,加重了思君的情感濃度,更富有藝術感染力。
這首富有情韻的小詩,明白如話,純從肺腑中自然流出,而以今宵相會與去年思君對比,化實為虛,使時空交錯,融合一體。而且以景托情,融情于景,構成了含蓄蘊藉的優美意境,表現了他詩風的另一面—— “熙詩幽宛”( 《宋詩鈔》 ) 的藝術特色。
注釋
①吳淞: 即吳淞江,又名松江,在今蘇州市南面,與太湖相接,為最大的支流。②越山樓: 故址在今浙江紹興市郊。
上一篇:《聽箏》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吳歌二首》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