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昺《夜過鑒湖》宋山水詩鑒賞
戴昺
推篷四望水連空,一片蒲帆正飽風。
山際白云云際月,子規聲在白云中。
鑒湖,又名鏡湖,在今紹興市南郊、會稽山北麓,古跨山陰、會稽二縣,其山水風光之美,歷來為人稱道。晉代詩人兼書法家王羲之曾稱贊說: “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這首七絕以白描的手法、素淡的文字,生動地描繪出鑒湖月夜的清幽景色,饒有詩情畫意。
詩題已點明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詩人乘船夜過鑒湖。因此,詩中即可省略這些交代性的筆墨,充分調動二十八個字寫景抒情。
開篇,劈頭便是詩人“推篷”、“四望”兩個動作,起勢突兀。既表明他是在船上,又活現出他急不可奈地要觀賞鑒湖夜景的情態。緊接著“水連空”,是“四望”所見之景。在他的眼前,湖光天色,上下一碧; 水天相連,茫無涯際。這三個字不僅畫出了鑒湖的空闊,而且畫出了湖上月色。在夜里,如果沒有月亮照耀,船篷外只能是漆黑一片,無法見到水天相連的景色。這里字面雖未出現“月”,而詩的畫幅已抹上一層月光,這是不寫之寫,手法頗巧。
次句 “一片蒲帆正飽風”,寫舟行之疾速?!捌逊?,是蒲草編織的帆,說明這是一只簡陋、輕巧的船。在廣闊的湖面上,只有詩人乘坐的一葉輕舟在凌波滑行,語調帶著一種鑒湖夜色唯我獨得的欣幸感和自豪感。而且,這“一片蒲帆”的小景,又反襯浩渺平湖的大景。“正飽風”,生動地描畫出蒲帆承風鼓起的形象,使人如見船兒正在順風急駛,疾若飛鳥,而倚著船舷四望湖景的詩人的歡快之情,也一并躍現紙上。這里應指出,首二句用了 “倒卷”筆法,先單刀直入,寫詩人推篷望景,再補寫出船行湖中,這就顯得有力,一下子把讀者帶到壯闊的境界中。如果上下句倒過來,便會顯得平淡、軟弱。
船行速度如此飛快,離湖岸愈來愈近。岸邊起伏的山巒、山際浮動的白云,以及在山巔、云海出沒的月亮,都已隱隱約約浮現在詩人的視野中。那么,怎樣傳達出身在輕舟中眺望岸上景物的動態感受呢?詩人寫出了一個奇特的詩句: “山際白云云際月?!逼邆€字寫了山、云、月三個景物意象,并連用兩個“云”字和兩個“際”字,把這三種意象串連、疊合起來,造成了回環的音調,輕快的節奏,從而巧妙地表現出山、云、月的流動變化。讀者仿佛身臨其境,同詩人一道觀賞隨著風移云動,月色時明時暗、山巒忽隱忽現的奇景。作者真是表現動態的高手。詩從開篇至此,句句都是活動的畫面,句句都是舟行中所見的移動、變換之景,沒有一筆是呆滯的。
詩的第四句: “子規聲在白云中?!蓖蝗?,一聲子規的啼鳴,劃破夜空,回蕩湖上,傳入詩人的耳鼓。詩人不由自主地循聲望去,但見眼前白云叆叇,他仿佛感到這嘹亮的子規聲,就是在白云深處響起來的。
這收尾的一句極妙,可以說是神來之筆。第一,借子規啼聲,巧妙地暗示時間的推移,天快亮了。第二,子規的叫聲,聽起來好象是“不如歸去”,它最能牽動羈旅行役之人的思鄉之情。詩的結句引入子規聲,在全篇表現詩人觀賞夜景的歡快情緒之后,忽然添上一種淡淡的思鄉的惆悵,使詩情起伏跌宕,又漾出遠神。第三,更妙的是,在這幅充滿流動感的鑒湖月夜圖中,突然添上子規的啼聲,又表現聲在云中的幻覺,反而使詩境在這一剎那由“動”變靜,顯得清幽寧謐,甚至帶上幾分神秘感。這首描寫鑒湖夜景的詩,也就顯出新奇之趣。這同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欸乃一聲山水綠”、北宋詩人梅堯臣的“人家在何許? 云外一聲雞”等名句一樣,都有余音裊裊、韻味無窮的藝術效果。
上一篇:黃庭堅《夜發分寧寄杜澗叟》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魏源《天臺石梁雨后觀瀑歌》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