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姚燮·賣菜婦》原文賞析
賣菜婦,街上行。上有白發姑,下有三歲嬰。賣菜賣菜,叫遍前街后街無一應。昨日宜單衣,今日宜棉衣。棉衣已典,無錢不可贖。嬌兒瑟縮抱娘哭,娘胸貼兒當兒衣,娘背風凄凄。但愿兒暖兒勿哭,兒哭剜娘肉。莫道贖衣無錢,床頭有錢,床頭有錢三十馀。買得一升米,煮粥供堂上姑。馀錢買麥餅,為兒哺。得過且過,明日如何?明日天晴,賣菜街頭行;明日天雨,妾苦不足語,姑苦兒苦。
《賣菜婦》寫一位賣菜為生的農婦的悲慘境遇,為舊社會貧苦善良的勞動婦女傳神寫照。
詩中的“賣菜婦”是位寡婦。上有白發蒼蒼的婆婆,下有三歲學語的孩子,惟獨沒有提到丈夫。一家三口的生活負擔就沉重地壓在她一個人的肩上。為了糊口,她不得不沿街叫賣。然而由于氣候緣故,有時買主甚少,以至“賣菜賣菜,喊遍前街后街無一應”,這幾句雖是純客觀的輕描淡寫,卻以其高度的真實性,喚起讀者的關切。使人聯想到宋代范成大《雪中聞墻外鬻魚菜者求售之聲甚苦有感》,正是: “豈是不能扃戶坐,忍寒猶可忍饑難!”
然而“忍寒”也不容易。詩韻一轉寫道,天氣尚未轉暖,棉衣就先行典當出門,一旦風寒襲擊,首先叫苦的則是孩子。這以下讀者驚奇地看到詩人描摹農婦口吻惟妙惟肖: “娘胸貼兒當兒衣,娘背風凄凄。但愿兒暖兒勿哭,兒哭剜娘肉。”從這些平凡的絮語中,流露出偉大的母性。這位婦女生活在社會底層,有說不盡的辛酸,然而在她身上,勞動婦女的美德卻熠熠生輝。從她走街串巷的叫賣中,可感到她的吃苦耐勞;從她對床頭僅剩的三十文錢的分配上,又可見她的精打細算。她不僅是一位慈母,同時也是一位孝順的兒媳。在她的計劃中,賣菜得來的一點錢,首先要“買得一升米,煮粥供堂上姑”,而“馀錢買麥餅,為兒哺”,惟獨忘記了她自己。
“床頭有錢,床頭有錢三十馀”這兩句有重復,這十分形象地表現出貧苦中人數米而炊,恨不得一個銅板掰兩半兒用的心情,這錢來之不易。賣菜婦用它對付了今宵,然而她又怎樣打發明朝?詩人于是沉痛地寫道: “得過且過,明日如何?” 明日的命運全看天氣,“明日天晴,賣菜街頭行”,興許可以少得生資。要是“明日天雨” 呢,詩的結尾之妙,在于不籠統地說一家三口將陷于困厄之中,而是以農婦的口吻,將這苦分兩層述,一是自己的苦,不值一提; 二是“姑苦兒苦”,這才叫她五內俱摧呢。緊緊抓住人物的心理剖析,遂有入木三分的深刻。
這首詩筆力相當集中,僅通過賣菜婦一天的境遇來表現其生活的疾苦,概括而洗練,令人窺斑見豹。詩人采用了民間口語入詩,人物語言的描摹尤為出色,在不到二百字篇幅中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形象。無論就現實主義精神,還是就其敘事藝術而言,它都繼承了漢樂府和唐代新樂府的傳統而又有所發展。
上一篇:古詩《袁枚·十二月十五夜》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惲格·同李非夏湖山眺望》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