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登石鐘山望廬山》明山水詩鑒賞
張治
三月江頭花亂紅,楚吳天闊水云空。
萬峰搔首東林遠(yuǎn),獨(dú)上青山叩石鐘。
石鐘山,在今江西省湖口縣縣城雙鐘鎮(zhèn)。它位于鄱陽湖與長江匯合處,兩山聳立對峙,南為上石鐘山,北為下石鐘山(以后者為著名),合稱雙鐘石。石鐘山之名,始見于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蘇軾《石鐘山記》引)。石鐘山,或以為風(fēng)浪擊石,聲若洪鐘,故以聲定名; 或以為其山上銳下豐,如鐘覆地,故以形定名。張治《登石鐘山望廬山》詩共三首,這是第二首。
暮春三月,長江南岸繁花似錦,舉目遠(yuǎn)眺,煙波浩渺,水天空闊。近處,田塍水岸,籬旁舍邊,各色各樣的春花斗艷爭紅,東一簇,西一片,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暇給。“花亂紅” 的 “亂”字,頗能狀江南暮春繁花的盛貌。古稱豫章(今江西南昌)為楚尾吳頭,石鐘山地處吳楚交接處,西望是贛西、湘、鄂,東眺則贛東北、皖、蘇。“楚吳天闊”,視野萬里,登石鐘眺望,其地理位置真是得天獨(dú)厚。
三、四兩句寫望廬山。廬山在石鐘山西,遠(yuǎn)遠(yuǎn)望去,只見重巖疊嶂,蒼翠萬重。詩中 “萬峰搔首”,將匡廬群峰人格化。“搔首”,原指人由于不安而搔腮幫抓腦袋,如《詩經(jīng)·邶風(fēng)·靜女》: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這首詩則用以形容廬山萬峰如人擺弄姿態(tài)。《徐霞客游記》描繪廬山石峰為“爭雄競秀”,爭競是一種姿態(tài),搔首也是一種姿態(tài),山而能搔首則更為新奇、詼諧、有趣,那俏皮勁兒簡直把人逗樂,給人以呼之欲出之感。“東林”,指東林寺,為匡廬名剎,在廬山西北麓,東晉僧慧遠(yuǎn)創(chuàng)建,歷代文人題詠甚多。立于石鐘山上,本望不到東林寺,故曰“東林遠(yuǎn)”; 但由于東林為名剎,望廬山則自然極易聯(lián)想起這座古寺,甚至?xí)?lián)想起與此寺相關(guān)的人事。遠(yuǎn)眺廬山固然很有意思,但近旁的石鐘山也同樣使人興致盎然,所以最后一句詩人把望眼收回,“獨(dú)上青山叩石鐘”,去探求石鐘山的奧秘。“青山”,回應(yīng)首句“三月”。石鐘山以其聲如洪鐘而聞名遐邇; 然而,其聲如鐘其實(shí)系水石相搏使然,并非出于人工的叩擊。但是,末句下一“叩”字,則不僅緊切“石鐘”,而且 一時水聲、鐘聲如在耳邊縈繞回響,使讀者也如見鐘形,如聞鐘聲,余韻不盡。
此詩所寫的江頭亂花,吳楚云水,猶如江南暮春的巨幅畫卷,給人的視覺以美感享受。不僅如此,詩中所寫的如鐘的浪聲,似又為繪畫藝術(shù)所難于表現(xiàn)。短短一首絕句,有鮮麗的色澤、傳神的動作、悅耳的聲響,描繪了鄱陽、江口、匡廬、石鐘山諸多景致,沒有較高的藝術(shù)修養(yǎng)恐怕是不易做到的。
上一篇:楊繼盛《登泰山》明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薛據(jù)《登秦望山》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