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雎》
《詩經·周南》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關雎》作為《詩經》的第一篇,流傳久遠,影響很大。但或說是諷刺詩,或說是贊美詩,或說是愛情詩,或說是舉賢詩,或說是搶婚背景下的貴族有關婚姻問題的教育詩,或說是祝賀新婚的詩,真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至于它的篇幅,漢代以來流傳的都是二十句。《毛傳》分為三章:首章四句,后二章各八句。鄭玄分為五章:每章四句。今人多分為四章:首章四句,次章八句,后二章各四句。近來有研究者認為原詩應為三章,每章各八句,共二十四句;第三章前面大約由于脫簡之類的原因,丟了四句。我們現在按三章的結構分段抄寫,再結合孔子“《關雎》之亂”的話來考慮,便感到這種“脫簡”的說法是很有道理的。孔子曾說:“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亂”是副歌,即每唱一遍都要重復的部分。就《關雎》看,“參差荇菜”等四句反復出現三次,文字基本相同,就是所謂“亂”。由此可見孔子看見的《關雎》共分三章,每4 唐音閣鑒賞集章后都有“亂”。我們看到的第三章只有“亂”,可能是在流傳過程中丟失了與第一、第二兩章相對應的前四句。
當然,原詩二十四句的說法僅僅可供我們參考。現存的只有二十句,就只能按這二十句分析。先看余冠英先生的今譯:
水鳥兒呱呱叫嚷,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條條,哥兒想和她成雙。
水荇菜長短不齊,采荇菜左右東西。
好姑娘苗苗條條,追求她直到夢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睜眼想閉眼也想。
夜長長相思不斷,盡翻身直到天光。
長和短水邊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條條,彈琴瑟迎她過來。
水荇菜長長短短,采荇人左揀右揀。
好姑娘苗苗條條,娶她來鐘鼓喧喧。
看起來,余先生是把《關雎》理解為愛情詩而加以翻譯的。按照這樣的譯法,那當然是一首很出色的古代愛情詩。
頭兩句的景物描寫:“雎鳩鳥兒關關唱,雙雙對對河洲上。”這顯然是抒情主人公的眼前景。有人會問:“原文中沒有雙雙對對的字樣,你為什么要說雙雙對對?”是啊! 這樣的字面的確是沒有的;然而“關關”卻是雌雄二鳥相互和答的鳴聲,“雙雙對對”就從這“關關”中表現出來了。由此可見,原文兩句,只有八個字,卻寫景如在眼前,而且還有聲有色。聲,當然是“關關”和鳴;色呢? “雎鳩”有色,“河”有色,“洲”上總有沙石草木之類,不用說色彩很豐富。而作為這一切背景的,大約還有藍天、白云和紅艷艷的陽光哩!
值得注意的是:頭兩句以寫景發端,但不單純是寫景,而是“起興”。“興”和“賦”、“比”,都是《詩經》的重要表現手法。所謂“興”,按照朱熹在《詩集傳》里的解釋,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以“他物”引起“所詠之詞”,其情況相當復雜。大致說來,一種是用“他物”比擬或象征“所詠之詞”;一種是用“他物”為“所詠之詞”渲染氣氛;還有一種,僅僅用同韻的句子引起下文,別無深意。那么,《關雎》開頭的“興”究竟屬于哪一種?據聞一多在《詩經通論》里的說法:雎鳩這種鳥兒雌雄相愛,情真專一,如果一只先死,另一只便憂傷不食,憔悴而亡。因此,用雎鳩象征夫婦、象征男女愛情,就十分恰當。當看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便自然聯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了。
那么,“淑女”在哪里呢? 原來就在眼前,就在“關關”和鳴的雎鳩附近。你看,她正在那河邊采荇菜呢。時而朝左邊采,時而朝右邊采,姿態多美! 又多么勤勞! 那的確是很理想的配偶啊! 于是乎,那“君子”便一見鐘情,想向她求婚了。
有人說:“這首詩描寫了抒情主人公對一位少女邂逅、追求、相思并同她完婚的全過程。”細讀全詩,便看出情況并非如此。這首詩的妙處,恰恰不在于像記流水賬似的寫出從邂逅到完婚的全過程,而在于以眼前景起興,只正面描寫了抒情主人公的江邊一瞥。那一瞥的內容,就是那位少女采荇菜的美好身影:“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至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當然也是一瞥的內容,但那相對于少女來說,則只是起象征、聯想作用的“他物”。實際上,抒情主人公首先被采荇菜的姑娘迷住了,在內心深處發出“窈窕淑女”的贊美聲,再經過“關關雎鳩”的觸媒,就想入非非,一廂情愿地認定那位“淑女”正是他這位“君子”的“好逑”。既然認定她是“好逑”,就要“求”。在現場是否面對面地“求”過,怎樣“求”的以及有什么反應,詩中都未明寫,寫了的只是回到家里以后的“單相思”。所謂“寤寐求之”,是說他不論是醒來還是夢中,都在癡心地想念她、追求她。所謂“求之不得”,是說他在夢中或者想像中的追求遭到拒絕。所謂“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是說他左思右想,翻來覆去,整夜睡不好覺。而當他苦思冥想、神馳魄躍的時候,那江邊一瞥的美好情景,就一再重現眼前。
有人會問:“琴瑟友之”,“鐘鼓樂之”,這不是分明在寫兩人完婚嗎?回答是否定的。因為這是想像中的情景,并非真有其事。如前所說,詩6 唐音閣鑒賞集中所寫的實景主要是抒情主人公的江邊一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已經是由此一瞥引起的心理活動。從“寤寐求之”以下,除“輾轉反側”一句寫表情而外,其余全是寫心理活動,即“輾轉反側”,也是用外部表情表現內心活動,或者說是內心活動的外現。用大量篇幅寫心理活動,是這篇作品的主要藝術特點之一。寫心理活動也獨出心裁,即并非平鋪直敘,而是波瀾起伏,引人入勝。“求之不得”、“輾轉反側”,似乎已經絕望了,也因而陷入痛苦的深淵,不能自拔了。然而峰回路轉,又朝好處想,以至于想到求之既得,想到“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歡快場景,那“窈窕淑女”,終于成了他這“君子”的“好逑”了。然而這畢竟不是事實,一轉念之后,又會想到什么呢?詩人再不曾寫,也用不著寫,讓讀者玩味去吧! 這是這首詩的主要藝術特點之二。還有一個很突出的藝術特點:寫心理活動虛中有實,虛實結合,給人以具體感。這不僅在于寫了“輾轉反側”的外部表情,而且在于讓那江邊一瞥反復浮現,成為導致心理活動波瀾起伏的契機。
《詩經》中的大部分詩篇都運用了重章的手法,既具有音韻、節奏之美,又讓讀者在反復詠唱中達到意象的妙合,完成意境的創造。《關雎》不是重章詩,但以“參差荇菜”開頭的四句反復出現了三次,文字基本相同,具有與重章詩類似的反復詠唱的特點。如果說這就是孔子所說的《關雎》之“亂”的話,那么它那“洋洋乎盈耳哉”的音樂美連孔子這位音樂家都贊不絕口;而它的意境美,也就從那“洋洋盈耳”的音樂美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如前所說,對于《關雎》的理解是很有分歧的。這里把它作為愛情詩(即使作為愛情詩,各家的具體解釋也不盡相同),談了一些個人的體會,僅供參考。
上一篇: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杜荀鶴《再經胡城縣》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