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次云
疑冢累累漳水頭,如山七十二高丘。
正平只有墳三尺,千古安眠鸚鵡洲。
歷代詠墓之詩甚夥,大抵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抒寫對前賢的仰慕或同情,如詠諸葛亮、陳琳、林逋、岳飛墓的詩;另一類表達對暴君庸主、奸佞小人的諷刺和鞭撻,如詠隋煬帝陵、魏忠賢衣冠墓的詩。介于這兩類之間者,還有一類是以兩人之墓作比,發表評論,或寄感慨,或寓褒貶。如許渾《途經秦始皇墓》,題中只標“秦始皇”,詩的末兩句卻寫道:“一種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漢文陵。”以漢文帝的霸陵作比,寫行人只拜漢文帝陵而不拜秦皇墓,寓褒貶之意。陸次云這首《疑冢》與之同一機杼,寫的是曹操的墓,但后兩句卻寫了禰衡的墓,兩相對比,發人深省。
據明陶宗儀《輟耕錄》記載:“曹操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上。”疑冢就是假墓,是為防仇人發掘而造的(防盜尚在其次)。詩的前兩句即據《輟耕錄》所記而寫。“累累”,一座連著一座,言疑冢之多。造假墓至于七十二座,誠不可謂不多。“如山”,狀冢之高。冢之多,是為了使人疑莫能辨;冢之高,也是為了使之符合死者身份,使人相信是真的墓。寥寥十四字,曹操對死后被掘墓鞭尸的恐懼,已披露無遺。
三、四句用禰衡墓作比。禰衡,字正平,東漢文士。他多才善辯,氣剛傲物。建安初年,孔融曾薦之于曹操,曹操要見他,他稱狂不往,激怒了曹操。曹操欲殺之,又怕人家說自己不能容才,就把禰衡送到劉表處,終為黃祖所殺,葬于武昌城南沙洲之上。因為禰衡曾作《鸚鵡賦》,后人遂名其地為鸚鵡洲。第三句即以禰衡只有一座真的墓,而且高僅三尺,與曹操多達七十二座而且高如山丘的疑冢形成強烈的對比。第四句“千古安眠”,更為一、二兩句補上了一筆:曹操死后也永遠不得安寧!如果說,李白《望鸚鵡洲懷禰衡》“魏帝營八極,蟻觀一禰衡”,寫出了生前的禰衡對曹操的傲視(據李榕村說),那么這兩句則簡直寫出了死后的禰衡對曹操的冷嘲了。這里,詩人特意以被曹操借刀殺害的禰衡來作反襯,實際上也點明了曹氏設置疑冢之用心良苦,并不是沒有緣故的。
清人張維屏指出,陸次云此詩及另一首詠坑儒的詩,“均十余字耳,能使秦皇、漢武為之短氣。”沈德潛則評此詩云:“大為文人吐氣。”這兩句評語,確實說出了詩人一褒一貶的深意所在。
上一篇:院蔣超《金陵舊》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朱彝尊《鴛鴦湖棹歌(一百首選四)》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