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
城頭疊鼓聲,城下暮江清。
欲問漁陽摻,時無禰正平。
在這首詩中,作者有懷于東漢末年的禰衡。禰衡,字正平,是當時著名的狂士。曹操想見他,禰衡稱狂病不肯去。曹操懷恨,聽說禰衡善擊鼓,故意召衡為鼓手,想借此折辱他。禰衡演奏《漁陽參撾(zhuā抓)》聲節悲壯,聽者莫不慷慨動容。進至操前,先解袒衣(近身衣),次釋余服,裸身而立,徐取岑牟、單絞(鼓士衣帽)之服著之。畢,復參撾而去。曹操笑道:“本欲辱衡,衡反辱孤。”禰衡后來被曹操遣送荊州劉表。詩中又有“城下暮江”字,因此所謂“城”或許就是指荊州(江陵)。“城頭疊鼓聲”,指城頭傳出輕輕擊鼓的聲音。“城下暮江清”,不僅是寫環境,而且接在上一句下面,很自然地起了渲染鼓聲效果的作用,多少有些類似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見江心秋月白”那種意境。紀昀指出:“次句著‘城下暮江清’五字,倍覺蕭瑟空曠,動人遠想。”體會是很深入的。我們還可以想象,那城下的暮江,是鼓聲的承受者,“清”是它因鼓聲而呈現出清寂、清寒的狀態。當然“清”更是詩人的感覺。詩人聞鼓聲而有此種心境。當他俯視寒江時,清寂的心境與靜靜的寒流,似乎泯合到了一起,遂有此種入神的興象。我們還可以想象,伴隨那靜靜的江流,詩人有一股情緒也在緩緩流動,由鼓聲而進一步想起禰衡。“欲問漁陽撾”者,就是想要學漁陽撾的鼓調。但思緒到此卻因受阻而回旋——“時無禰正平”,可惜當世沒有禰正平這樣的人物。詩人的性格本有剛直不阿、強項不屈的一面,但仕途偃蹇,命運多舛,又往往不得不屈節事人。長期郁積的苦悶和孤憤,無從發泄。城頭聞鼓,遂聯想到禰衡,激發憤世嫉俗、蔑視權貴的感情。“欲問”二句,正是這種感情的流露。“欲問”、“時無”,一轉一跌,使詩在一氣呵成中顯出頓挫之致,增加了沉郁的情味。
上一篇:楊漢公《明月樓》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商隱《細雨》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