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這首詩大約是長慶二年(822)秋作者出守杭州途中所作。白居易于是年十月到杭州,據(jù)詩中“九月初三夜”一語,當(dāng)是在途中見江上晚景即興命筆。
這首詩直同一幅景色清新、色彩明麗的秋江風(fēng)景畫。詩中寫薄暮時分,斜陽照在江上,水面映射出斑斕的光彩。這本是常見之景象,詩人之所以感到新奇,是因為這殘陽映照下的江水顯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兩種顏色,一半泛紅,一半澄碧,形成了強(qiáng)烈的對比,分外奇麗。作者正是及時捕捉住景象特征,準(zhǔn)確地勾畫了自然之美。“瑟瑟”,是一種碧色的寶石名稱,《新唐書·于闐國傳》載: “(德宗)求玉于于闐,得瑟瑟百斤。”這詩中正是以碧色寶石來形容江水的顏色。江流依山,半邊背陰,照不到日光,色呈碧,半邊照到陽光,色呈紅,這正是斜陽落照中所特有的江上景象。“瑟瑟”,一般用來形容風(fēng)聲或表現(xiàn)蕭瑟之意,明代楊慎和何良俊指出白居易此詩中的“瑟瑟”是以玉色比喻江水,這是對的;但他們又把這一比喻意思推及白居易的《琵琶行》,認(rèn)為“楓葉荻花秋瑟瑟”中的“瑟瑟”,亦作碧色解,就失之穿鑿了。
后兩句寫江月秋露,是入夜以后的情景。用“可憐”二字轉(zhuǎn)折,表露了詩人對江上夜景的贊美,他深深沉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可憐,是可愛的意思。初三的一鉤新月象彎弓,斜掛在天邊,秋夜露重,露珠象珍珠一樣凝結(jié)著,晶瑩玲瓏,天上的明月與地上的露珠交映,織成清澈明凈的秋江夜景圖,境界是那樣幽靜舒柔。從前兩句到后兩句,有一個觀景的時間過程,第三句的“夜”字就表明了時間的推移。但不論是夕照西斜還是新月初見之時,江上都映現(xiàn)出動人的光色。全詩用白描手段,自然吟成。前后兩句分寫兩景,又無割裂之感,具有渾然天成的藝術(shù)美,給讀者以身臨其境的感受。
詩有豐韻。言殘陽鋪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紅,日所映也,可謂工致入畫。(楊慎《升庵詩話》卷三)
《暮江吟》寫景奇麗,是一幅著色秋江圖。(《唐宋詩醇》卷二十四)
上二句寫江天晚景入妙。后二句言一至深宵,新月如弓,正初三之夕。其時露氣漸濃,如珠光的皪,正九月之時。夜色清幽,誦之覺涼生袖角。通首寫景,惟第三句“可憐”二字,略見惆悵之思,如水清愁,不知其著處也。(俞陛云《詩境淺說續(xù)編》)
上一篇:《暮春浐水送別·韓琮》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月下獨(dú)酌四首(其一)·李白》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