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風景名勝區·平岡積雪》原文、賞析、鑒賞
在肉身寶殿南。九華十景之一。平岡又稱平天崗,和九華街相望。九華群峰大多懸崖峭壁,平岡以路短平坦見奇,古為上九華的要道。九華山地處長江南岸,每年新春前后降雪。相傳宋朝國相程篁為減輕雪天登山之苦,出資堆土成墩,便于登平岡觀賞雪景。嚴冬平岡積雪很薄,可以暢通,且景色與其它群峰迥然不同。岡頂北端小天臺,臨臺眺望,沃野千里,秀峰奇麗。特別是寒冬時節,銀花千嶂落,雪色萬峰來,岡上皚皚白雪,青松披上了銀裝,古剎民舍,隱現在漫天飛雪之中,“天地無私玉萬家”,與附近峻嶺懸崖形成了鮮明對比。使九華變得銀妝素裹,“千峰筍石千株玉”,“坐看青竹變瓊枝”。環顧四周,化城、祗園白雪映襯出紅梅點點,古剎銀瓦粉墻朱門廊,仿佛置身于琉璃仙境。平天岡北端約1公里與大嶺頭毗鄰處是古老的小天臺寺。它地處偏僻,十分清靜。古時交通不便,香客均從后三天門進山上天臺正頂,途中必經此處小憩,故稱小天臺。寺內供有大小各異的佛像88尊。周圍景色秀麗多姿,東南邊有大嶺頭、芙蓉峰和遍生映山紅的六格凹;每當春末夏初時映山紅花開如紅霞鋪地,滿凹皆赤。佇足平岡,東可望形象逼真的仙姑尖,俯瞰閔園竹海,梯田層層,遠處缽盂、天狗、樵夫、雙桃諸峰歷歷在目。東南有稱九華分水嶺的金剛尖和端如賢者的七賢峰。
〔古詩文賞析〕 平岡積雪 清·周赟
九華絕險,平岡獨平。四時美景,雪天最清。
天臺重壁,蓮花坼瓊。幽人尋梅,踏碎瑤英。
紙帳微醺,羅浮夢醒。素娥不出,昆岡夜明。
詠九華雪景的詩,留傳至今的為數不多。清代趙國麟有《雪后觀九華》詩二首,其一中的“千松戴雪立峰頂,萬竹拖冰臣壑陰”;其二中的“半徑白云飛作雨,滿林雪凍綴成花”等都與雪景有關。而平岡積雪作為九華十景之一,專詠者寥寥無幾。因而周赟此詩彌足珍貴。
“九華絕險,平岡獨平。四時美景,雪天最清。”前四句點明平岡積雪景致的妙處。若無獨平的平岡,雪景便難以觀賞,此亦平岡積雪一景的由來。奇險的九華山存不住冰雪,惟平岡可登而觀雪景。九華雪景的別具風姿,在四時美景中是最佳的景。
“天臺重壁,蓮花坼瓊。幽人尋梅,踏碎瑤英。”遠望雪天的天臺峰,如碧玉堆成一般:群峰如朵朵用美玉雕琢而成的蓮花。隱居九華的隱士踏雪尋梅。腳步踩在雪地上,那雪花如玉花似的碎了,實在是可惜。詩人對九華群峰的雪景和地上的雪花都充滿了愛戀之情。故有如此細微的感受。
“紙帳微醺,羅浮夢醒。素娥不出,昆岡夜明”。入夜,詩人睡于帳篷之內,醉意朦朧,從夢中醒來,恍若身在仙境。月亮雖未出來,而平岡如傳說中的產玉昆山一般,一片明亮,平岡積雪的夜景竟如此的輝煌。試想,在雪夜帳篷中,置身野嶺上,卻有如此雅興,靜心賞雪,確實難能可貴,而古人對自然美景的熱愛,大膽的探險尋幽的精神,不也值得我們學習嗎?
(周家群)
〔現代散文〕 九華山的雪景與眾不同,它不象北方風雪漫天,堅冰封地,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就連平時奔騰不息的江河也結了冰,失去了往日那種水勢滔滔的生氣。而九華山的風雪是慢慢來臨的,開始只是微微的寒風帶來層層白霜,直到臘月來臨方有雪花,萬樹枝頭才開始凝結成一片晶瑩璀燦。在一座座翠樹蒼松掩映的寺廟,游人便可以看到樹上滿掛著晶亮雪白的松條,配上古剎的紅墻黃瓦,還有不遠處存不住冰雪仍呈黛色的奇特山峰,便形成一幅與眾不同的九華雪景圖。
但在九華街是看不到雪景的,因為九華街地處山頂凹下的平地,四面群山壁立,視野難展。觀賞雪景,最好是到平田岡去。在九華街去天臺的路上,有一段平坦的岡脊,人行其上,如在田野平疇上行走,故曰“平田岡”。平田岡在大嶺頭至回香閣之間。相傳宋朝國相程篁為了便于游人觀賞雪景,特地雇用民工在這里堆土成墩,曰“平田岡”。這樣一來,九華游客就可免去雪地爬山之苦。出九華街,順著石砌登山小道,就可以登上海拔一千多米高的平岡觀賞雪景了。
近處,雪被裹住了山石,掩埋了山徑,一株株參天古木撐住如被的雪冠,如同一柄偌大的銀色蘑菇。山風陣陣刮來,貼地面卷起朦朦朧朧的玉色雪龍;而樹木也隨之晃動,便有星星點點的雪團、雪霰落下;接著是雪團成塊成塊地掉下;而后,上面樹上落下的雪團震動了下面樹冠上的雪枝,于是自上而下樹林上空的雪被便引起連鎖反應,呼拉拉,如傳送帶一般,一溜兒的雪塊便轟的一聲,傾入積雪更深的谷澗之中。
遠處,群峰的峰頂全被白雪籠著腦袋,而山峰的石壁卻依然露著原色,兀立著。太陽升起時,逆光看去,但見一座座雪峰白得分外柔和,甚至可以品出一點藍的意味,陽光也似乎經過分離似的,可以看到一圈圈七彩的色澤。順著陽光看去,則可見一個晶瑩耀眼的玉色世界,一座座雪峰如同一峰峰玉柱,在藍天的映襯下,更顯得潔白無瑕。面對這片晶瑩剔透的琉璃天地,人的心靈也隨之凈化空明了起來。
面對這么一幅南國少見的雪景圖,游人自然是流連不舍、難以忘懷的。“平風積雪”也就成了著名的九華十景之一。由于平岡腳可踏雪,眼可賞景,來此冬游的客人總要在這里佇步、抑或緩行的。縱目看畢一片瓊山玉峰,還可回眺化城、祗園禪寺,會看到紅梅盛開,炊煙繚繞,不由人不產生山河壯麗妖嬈的感慨。
(個竹)
〔民間文學〕 從肉身寶殿南過大嶺頭,不遠處就可望見二士峰下一座峻峭的石山,峰頂似一仙姑面向平天岡,此山傳說為竇白玉得道升天的地方。
竇白玉是漢元封年間的陵陽縣令。他篤信道教、喜好釣魚,常垂釣于深潭野池。相傳,有一次他在拾寶巖下的池潭中釣到一條小白魚,渾身白光如銀,甚是可愛,就將它隨手放回了池潭。自此以后,他每次去那里釣魚,都滿載而歸。一天,他因公務得罪了上峰,心情十分不快,不知不覺地又提起魚竿來到那池潭釣魚解悶。他釣呀,釣呀,整整釣了一天,只釣上了一條小白魚,竇子明就將這小白魚帶回了家。不料剖開魚肚,里面有本天書,教導竇子明如何煉丹。于是,他就按天書的指點,棄去官職,潛心修煉。一年,二年,到了第三年終于將仙丹煉成。子明吸食后,頓覺渾身輕飄,正要騰云駕霧之時,溪水之中忽然飛起一條白龍,那白龍搖首擺尾,駕迎著子明升仙而去。相傳現在的仙姑尖,就是漢時竇子明乘龍升天的地方。峰東面的鳧雁峰,傳說就是他兩個女兒化鳧飛升的地方。
在竇子明經常垂釣的拾寶崖下的池潭附近,有塊大巖石,巖上有一平石臺至今仍留有毛驢的腳印。傳說當年白發蒼蒼的張果老云游四方時,曾騎著毛驢從后三天門上九華山觀景。他走過一道道溪水,翻過一座座山嶺,見山清水秀,層巒迭翠,漫山遍野盡是仙花異草,游興越來越濃。
張果老騎著毛驢來到一座高坡上,見對面一塊平石臺上長滿了各種奇花異草;搖曳多姿,有紅的、黃的、藍的……真是五彩繽紛,令人心醉。張果老高興萬分,想過去采摘幾枝,無奈毛驢卻停下不走了。張果老低頭一看,原來有一道寬寬的溪澗橫在面前擋住去路。這時有位山姑正樂呵呵地從旁邊走來,張果老拱手問道:“借問仙姑,對面的香花可以采幾枝嗎?”
“嘿哈哈……”山姑一聽這果老稱自己為仙姑,禁不住笑出聲來。于是攔住毛驢,晃著腦袋說:“那是仙花,誰也不準采!”張果老見山姑那副認真而甜美的模樣,便笑道:“我騎著毛驢云游四方,上嶺下坡四季不停,走過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座山頭,越過了九千九百九十九條河流。美景看得多了,摘你幾枝仙花又算得了什么。”
山姑一聽,心想,你這老頭真不講理,氣得她伸手折下一根竹枝,猛地朝張果老騎著的毛驢抽去。誰知這毛驢經不住這突然一擊,猛地撒開四蹄,騰空一躍,竟越過了溪澗,那四只驢蹄著著實實地落在拾寶崖下的巖石平石臺上,留下了深深的驢蹄印。至今這四只蹄印仍清晰可辨。
后來,人們將竇子明成仙的那座高山,稱作仙姑尖,因遠遠望去象一位美麗的仙姑兀立云端。將張果老倒騎毛驢留有蹄印的平石臺,稱作果老石了。
(書建 整理)
上一篇:詠《長江三峽風景名勝區·巴東秋風亭》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平山堂》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