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邯鄲少年行》原文與賞析
高適
邯鄲城南游俠子,自矜生長邯鄲里:
千場縱博家仍富,幾度報仇身不死。
宅中歌笑日紛紛,門外車馬常如云。
未知肝膽向誰是,令人卻憶平原君!
君不見即今交態薄,黃金用盡還疏索。
以茲感嘆辭舊游,更于時事無所求。
且與少年飲美酒,往來射獵西山頭。
這是給高適帶來極大聲譽的詩作之一,作于青年時代。與高適同時的殷璠在《河岳英靈集》中說:高適“性拓落,不拘小節,恥予常科。隱跡博徒,才名自遠,然適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且余所最深愛者:‘未知肝膽向誰是,令人卻憶平原君!”可見此詩在當時的影響之大。
邯鄲為戰國時趙國都城,即今河北邯鄲市。《少年行》為樂府舊題,屬雜曲歌辭。高適在詩中以“邯鄲少年” (即詩中之“游俠子”)自況,借描寫他們放蕩不羈的生活,和世態炎涼的際遇,抒發了自己壯志難酬的激憤之情。詩歌寫得豪宕激昂,“氣骨”錚錚,充分體現了高適“以氣取篇”的特點。
“邯鄲城南游俠子,自矜生長邯鄲里。”前句交待了“游俠子”居住的地方——都城邯鄲。這里歷史悠久,街市繁華,歌舞發達,士多慷慨。正因如此,他們才感到有一種優越感而“自矜”,即自我夸耀,“自矜”這一舉動把“游俠子”的自負自得之態傳達得十分生動。而且以散句發端,“邯鄲”一詞重復出現,類似鉤句(兩句中用同類事物詞語鉤連),不但不顯其冗沓,而且有一氣貫注,不可羈勒之勢。
《史記·游俠列傳》集解引荀悅曰:“立氣齊,作威福,結私交,以立彊于世者,謂之游俠。” “千場縱博”以下四句,高適截取“縱博” (以弈棋一類的游戲為賭博取樂),“報仇”、“歌笑、“車馬”這幾個典型事例和場景,就把“游俠子”的生活趣尚作了精煉的概括。而且為了突出“游俠子”的豪邁意氣和放縱的生活,在修辭上用了夸張、比喻來予以烘托渲染。如以“千場”、“幾處”來夸飾“縱博”和“報仇”,顯出“游俠子”看重義氣,輕財輕生的豪舉;以“日紛紛”、“常如云”來比喻“歌笑”、“車馬”,托出“游俠子”的狂放和氣派,其豪邁英武之概,壯浪縱恣之情。可謂躍然紙上。
以上六句極寫“游俠子” 豪宕感激的生活,其勢如銅丸走板,風馳電掣。但正如明代詩論家徐禎卿所說: “氣本尚壯,亦忌銳逸”(《談藝錄》),如果一味逞雄使氣,就會有褊急淺露之弊。所以“未知肝膽向誰是,令人卻憶平原君”二句,氣勢陡轉,如截奔馬,詩筆轉入對“邯鄲少年”心靈深處的揭示。他們對于縱性任俠的生活遠遠感到不足,而希望的是憑自己的俠肝義膽為國建功立業,施展自己的宏偉抱負。不料,這美好的愿望卻得不到現實社會的理解,反而遭到排斥和壓抑。由于主觀意志和客觀環境的強烈沖突,故使之不由得神游千古,懷念“傾以待士”,使之能縱橫捭闔,為國排難的平原君。這兩句,包含著詩人多少知音難覓的悵惆,功業難成的憤懣,對現實的強烈針砭,對歷史的深沉反思!同時,感情的激流也由前面的飛逸轉入沉實,增強了詩歌的頓挫之力。殷璠之所以激賞這兩句,其原因恐怕就在于此吧。
如果說前半部分詩人主要是借“游俠子” 的遭遇來抒發自己沉淪不遇的感慨,那么后半部分則以直抒胸臆的議論,把抑郁不平之情進一步推向深入。一開始以“君不見”當頭唱起,提示人們注意:現在世人只按“黃金”的多少來決定雙方“交態”的厚薄。沒有“黃金”,關系就自然“疏索” (即疏散之意)了。世道淪喪,莫此為甚!詩人的感情又由前面的沉實轉入激憤,無怪乎他在其它詩中也疾呼: “時俗何浮薄?” (《淇上酬薛三據兼寄郭少府》) “習俗多驕矜”(《餞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嶺外》)了。正因他“感嘆”之深,對世態炎涼體會之切,故對于“舊游”和“時事”厭惡之極,這樣就有力地逼出最后兩句: “且與少年飲美酒,往來射獵西山頭”!這樣的結尾看似曠達,與世“無求”,實則正言反說,挾慷慨之情,帶憤懣之氣,“宕出遠神”。何則?它不僅以“痛飲美酒”,“射獵西山” (西山即邯鄲西北的馬服山) 的豪舉,刻畫出“游俠子”的英武雄邁之態。而且以一虛字“且”冠在句首,更顯示出他睥睨塵世、待時而動的高曠情懷; 耿介剛強,不屈于世的性格特征。這樣的曲終高奏,宛若奇峰突起,意蘊深遠,令人回味無窮。故趙熙批曰:“大力收束,何其健舉!”(《唐百家詩選手批本》)
《新唐書·高適傳》評其詩“以氣質自高”。所謂“氣質”,亦即作者的感情極為慷慨激越。此詩借“邯鄲少年”抒發自己強烈的感情,既有豪氣干云的雄壯之歌,又有直抒胸臆的激越之聲;不僅有深沉低徊的無窮慨嘆,而且有故作曠達的曲終高奏。這種雄壯與低徊,熾熱與深沉的錯綜交織,有力地突出了“邯鄲少年”心靈深處的追求和失望,歡樂與痛苦的復雜感情,從而深刻揭示出“世態”的“浮薄”。一般說來,七言與五言相比,更難寫得雄贍遒勁,但高適的七言卻寫得“兀敖奇橫”,這正是“氣質自高”使然。
與這種抑揚起伏的感情抒發相適應,此詩在句式上整散相間,以散為主,用韻上平仄交替,富于變化。如開始兩句散,接著兩句整,后面又回到散。開始四句用低韻仄聲,中間四句用文韻平聲,“君不見”兩句句句用韻,為藥韻仄聲,末尾兩句再回到尤韻平聲。這樣,隨著整散的變化和韻腳的轉換,不僅與感情的抑揚起伏相適應,而且形式上也有整齊對稱之美,縱橫飛動之妙,節奏鮮明,音調優美。文情聲情,絲絲入扣。這些特點,直接影響了后來長篇七古的發展。
上一篇:《常建·西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李益·長干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