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原文與賞析
岑參
天山雪云常不開,千峰萬嶺雪崔嵬。
山風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漢月照銀山,復逐胡風過鐵關。
交河城邊鳥飛絕,輪臺路上馬蹄滑。
晻靄寒氛萬里凝,闌干陰崖千丈冰。
將軍狐裘臥不暖,都護寶刀凍欲斷。
正是天山雪下時,送君走馬歸京師。
雪中何以贈君別?唯有青青松樹枝。
這首詩寫出了我國天山地區下雪時獨特的景觀,同時也寫出了盛唐時期邊幕文士獨特的送別情緒。一二總寫雪景,但兩句之間又有因果聯系,由于雪云久久不開,降雪期長,才使得千峰萬嶺冰雪崔嵬。這和中原地區的雪是不同的。內地的雪,一場一場地下。如果到了千峰萬嶺都披上銀裝的時候,一般總是隨即放晴,來個紅妝素裹。可是西北地區,常常陰雪不開,雪上加雪。“山風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在千峰萬嶺已經是“雪崔嵬”的情況下,再來這樣一夜風卷狂雪,“雪更厚”的“厚”字分量可想而知。若和王維所寫的“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對照,一是西北之雪,一是中原之雪,各自的特征十分明顯。“能兼漢月照銀山”四句,先正面寫雪的神奇,說雪與月交輝,照徹銀妝的山岳;又與風相隨,闖過嚴實的鐵關(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南)。接著,再通過飛鳥和戰馬的反應寫雪。“鳥飛絕”,為后來柳宗元寫雪景所承襲,“馬蹄滑”,極富邊地特征,非親臨其境者不能道。詩的后半,一開始再次用“千”“萬”等數詞總寫雪景,并且用“寒氛萬里凝”、“陰崖千丈冰”突出雪天之寒。順著寒,進一步用“將軍狐裘臥不暖”、“都護寶刀凍欲斷”,從人的感覺方面進行鋪寫。這既寫足了奇寒,同時把話題轉到了人事方面:“正是天山雪下時,送君走馬歸京師。雪中何以贈君別?唯有青青松樹枝。”四句詩,出現兩個“雪”字,都是上句寫出雪的背景,下句寫送別。邊疆大雪,雪中送友走馬歸京。寒冽的環境和熾熱的內心,彼此交相作用。送別者借何物把它表現出來呢?——“唯有青青松樹枝”。在莽莽的冰原中,一簇青青的松枝,迎著飛雪,挺然而出,被送到走馬歸京的朋友手中。這種情調與南國的折柳贈別是多么的不同啊。送別是柔情的,而邊疆雪地送別,則又鍛煉著一種剛氣。這種剛氣,正是由松枝代柳表現了出來。但這種剛,又不是缺少情感,而是更為堅韌。“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雪中青松所代表的那種友情是濃烈的、不會凋謝的。
詩是雪的頌歌、友情的頌歌,而通過歌詠雪景和友誼,同時體現了岑參這樣一位邊塞詩人特有的精神風貌。為了表現這一切,詩是用淋漓大筆揮灑而出的。但在放筆揮灑的同時,卻又有內在的錘煉工夫。除最后兩句外,詩句句押韻,兩句一轉。用急促的節奏,表現邊地奇寒異雪的力量和聲威。在結構上,前后可以分作兩段看。每段八句,都是由總寫漸次過渡到人事。前半的“馬蹄滑”和后半的“走馬歸京師”構成照應。但如果從另一角度,我們又可把詩的開頭四句及結尾四句與中間八句分開來看。前后偏重敘事,中間是鋪寫。適應鋪寫的需要,中間八句用大體對偶的句法。這樣,上下兩段,又通過中間八句在句法上的相近,連成一氣。在完成對雪景的鋪寫后,用“正是天山雪下時”一句總綰,托出送別。這種結構,使全篇靈動而不板滯,各部分既有所分工,又給人一氣呵成之感。
上一篇:《李白·塞下曲(其五)》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許渾·姑蘇懷古》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