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兩竿頭風欲平,張帆舉棹覺船輕。柔櫓不施停卻棹,是船行。 滿眼風波多閃灼,看山恰似走來迎。子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
——王重民《敦煌曲子詞集》
這是一首“船夫曲”。通過抒寫行船時的感覺,反映船夫輕快喜悅的心情。詞中濃郁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令人陶然。
該詞一開始就寫乘風駛船:“五兩竿頭風欲平,張帆舉棹覺船輕。”“五兩”,古代的一種候風器,用雞毛五兩(或八兩)系在竿頂,以觀測風力、風向的變化。 “平”,指五兩平,這是有風的標志,唐代詩人盧綸曾作詩道:“前船后船未相及,五兩頭平北風急”,可以為證。由于起風了,刮的又是順風,于是船夫揚起征帆,打起船槳,啟碇離岸,直駛江心。 “覺船輕”的“輕”字,突現了風的作用,精確地寫出了順風行船的輕快,也刻劃出了船夫的輕松。不久,船到中流, “柔櫓不施停卻棹,是船行。”輕柔地搖櫓叫“柔櫓”。柔櫓不搖,槳也不劃,而船卻仍在行走,兩句不著一個“風”字,可是風越來越大的情景完全流露出來了,“是船行”,船在動的感覺以急促的、歇后語式的短句子寫出,人物驚喜、歡暢的心情也隨之活現紙上。
接著描繪行船時望中所見。 “滿眼風光多閃灼”,這是寫水景,是陪襯。展眼向水面望去,但見碧浪滾滾,波光閃爍,好一派水上壯闊浩渺氣象。 “看山恰似走來迎”,這是寫山景,是重點。但作品并沒有具體地去描摹山的景觀,而是寫行船時看山的感覺:山好像走向船只,來迎接自己。這是乘船的人觀望外景時常會產生的一種感受,一經作者用樸實明快的語言寫進詞里,就顯得很優美,很生動。但這其實是種錯覺。所以詞中繼續就山景生發:“子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子細”,即“仔細”。當定神仔細一看,遠山依舊屹立不動,原來是船在向前行駛。以上幾句,通過行船者觀景的獨特感受來寫船的行進,給人以逼真而又巧妙之感,這是作者對船上生活有深切體驗和精細觀察的結果。梁元帝蕭繹有一首《早發龍巢》詩寫道: “不疑行舫動,唯看遠樹來”,也是寫行船的感受,但就不如這首詞活潑自然。
全詞內容實際很簡單,就是刻劃船夫的一種耳目身心的感受,上片寫感覺,下片寫視覺,但由于構思新巧獨特,描寫細膩生動,不但真切地繪出了風助船行的態勢、風行水上的風光,而且折射出了船夫歡快的心境、風趣的性格和熱愛水上生活的樂觀精神,使人得到了審美的愉悅。上下片結句“是船行”,重復出現,前后呼應,起強調作用,有助于突現題旨;同時在前面都是七字句的情況下,一變而為三字句,參差搖曳,加強了詞的音韻美。
上一篇:《沒人信你的天主教》原文|賞析
下一篇:《浮萍泛泛》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