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陶淵明
藹藹堂前林, 中夏貯清陰。
凱風因時來, 回飚開我襟。
息交游閑業, 臥起弄書琴。
園蔬有余滋, 舊谷猶儲今。
營己良有極, 過足非所欽。
舂秫作美酒, 酒熟吾自斟。
弱子戲我側, 學語未成音。
此事真復樂, 聊用忘華簪。
遙遙望白云, 懷古一何深。
〔郭主簿〕事跡不詳。〔藹藹〕茂盛的樣子。〔凱風〕南風。〔閑業〕指儒家經典之外的百家子書。〔營己〕維持一己生活。〔華簪〕華貴的發簪,是官僚的發飾,此處代指富貴。
《和郭主簿》共二首,據王瑤先生編注的《陶淵明集》說,大概是詩人三十八歲時的作品。在這第一首中,詩人以淡而不枯、質而實綺的語言描寫閑適愉快的田園生活,抒發悠遠的懷古深情,表現出一種自在逍遙,飄然如仙的淡泊情思。
時值仲夏,烈日當空,但詩人的故里家園卻并無酷熱蒸灼、郁悶難當之苦。“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凱風因時來,回飚開我襟”四句,突出了詩人之田園宜于避暑的佳處。堂前林木繁茂,濃蔭蔽日,游憩其下,清涼宜人。陣陣南風依時令吹來,回旋的涼風撩開了人的衣襟,讓人感到無比舒暢,萬分愜意。置身在如此清幽的田園風光之中,本來是人生一大快事,但是如果終日忙于應付世俗往來,功名利祿的念頭縈繞于懷,或者弱妻稚子啼饑號寒之聲不絕,便不免大煞風景,令人無意領略這自然景物如詩如畫的幽雅情趣了。而且那樣的田園生活對詩人也就不會產生如此強烈的吸引力,激發出他為之高唱贊歌的熱烈情緒了。
幸而詩人這時尚無這種種煩惱。他“息交游閑業,臥起弄琴書”,既無世俗交往的侵擾,也不必為謀取一官半職而苦讀經書。一切都是隨心如愿的。并無違心自役之苦。他憑著興趣所好,馳心于百家雜書之中,仔細品味領悟老、莊的玄妙之旨,神游千年;任情披閱贊賞《山海經》、《穆天子傳》的怪誕故事,俯仰宇宙。時而又撫琴寄情于高山流水。如此閑適幽雅的生活怎能不令人其樂陶陶。然而這種生活的樂趣必須有兩個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其一是足以使生活溫飽的物質保證,其二是知足者常樂的生活態度。而這兩條對詩人來說恰恰全都不成問題。首先,“園蔬有余滋,舊谷猶儲今”,不僅有足夠的余糧,而且有新鮮可口的蔬菜。其次,詩人對這樣的物質生活十分滿足,并無奢望。他認為維持一己生活所需要的東西實在有限,因而對于超出限度以外的粱肉之類毫不欽羨。據蕭統《陶淵明傳》說,在陶淵明身陷“躬耕自資,遂抱羸疾”的困境時,江州刺史檀道濟曾前往拜望,并贈以粱肉,而詩人竟“麾而去之”。這件事似乎正可以作為“營己良有極,過足非所欽”二句詩的注腳。
詩人隱居田園的生活,不僅可以盡情沉溺于讀書彈琴的雅趣,陶冶超然拔俗的性情,而且可以盡情享受飲酒之樂和天倫之樂。歷代詩人騷客差不多都和詩酒結下了不解之緣,而陶淵明尤為特出。有人說“陶淵明詩篇篇有酒”(蕭統《陶淵明集序》)而白居易則說他的作品“篇篇勸我飲,此外無所云”。據史傳載,他的好友顏延之曾送他二萬錢,結果全被他送入酒家作了沽酒錢。因而詩人一旦家中儲有舊谷自不免“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盡管盤中佐酒之肴不過是幾樣采摘自園中的蔬菜,并無山珍海錯之美味,又何妨開懷暢飲。酒酣耳熱之余,或吟詩,或撫琴,或翻書,其情自得。而“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更為詩人增添了無窮的生活樂趣。孩子挪動著蹣跚的腳步,嬉戲于父親膝下,一會兒指著案上的酒菜要吃要喝,一會兒又模仿著父親吟詩的神態,咿咿呀呀不知說了一通什么。那不成語句的童稚之聲和天真逗人的嬌憨之態惹人疼愛、令人欣然。象這樣得清蔭以避暑,有琴書以消憂,醉于美酒,樂于稚子的愉快生活,簡直括盡了隱居田園的絕妙之境,真讓人樂不可支。沉醉在這種幽雅閑適的生活中,可以滌除齷齪的俗念,凈化人的心靈。一切功名利祿、榮華富貴與之相比,都會黯然失色、一文不值。“此事真復樂,聊用忘華簪”二句,既是對田園生活的贊嘆,又真實反映了詩人思想感情的重要變化。他后來出任彭澤令僅八十余日便解綬去職,歸隱鄉里,再不出仕,不能說與他對這種田園生活的迷戀無關。
此詩最后以“遙遙望白云,懷古一何深”作結,意味尤深。朱自清先生認為詩人所懷應是《莊子·天地篇》中所謂“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鄉。三患莫至,身無常殃,則何辱之有”的仙人高士。看來,詩人把自己的田園生活充分理想化了,他甚至自視為帝鄉知己、仙家同道。其悠然自樂之情遂盡見于此。
上一篇:《即事·宋·王安石》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沖、表之、公實野步·宋·洪炎》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