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慎《滇海曲》原文與賞析
楊慎
梁王閣榭水中央,鳥鵲雙星帶五潢。
跨海虹橋三十里,廣寒宮殿夜飄香。
蘋香波暖泛云津,漁枻樵歌曲水濱。
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
這里所欣賞的兩首《滇海曲》,是從楊升庵的十二首《滇海曲》中選出來的。這是一組組詩,詩人從多角度,多側面描寫和贊頌了滇池之美,熱情地歌頌了云南風物,也抒發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意趣。其中有寓情于景者,有詠史寄托者,有白描寫生者;取材多樣,興會神到,文字通俗而格調清雅,可謂俗而不俚,雅而不腐,另具一格。題為《滇海曲》,自然不同于律詩和絕句,其風格更接近于民歌,但是它又和民歌不同,因為這是出自才華橫溢的詩人和學者楊慎之手。他既能跳出律詩的束縛而充分運用民歌體的自由舒散; 但又能使民歌體的作品具有完美的藝術形式和豐富的美學內涵。這兩首作品就充分說明這一點。
第一首本來是寫滇池中的實景,也就是寫元代云南的最后一個統治者梁王在滇池和西山的別墅,寫昆明通向西山而穿越滇池的海埂,寫滇池月夜與銀河景色。但詩人并不是平鋪直敘,而是巧妙地運用了民歌中的比興手法和豐富想象,借用民間所流傳的關于牛郎織女的故事傳說,和關于廣寒宮的典故,把滇池景色描繪成迷人的神仙境界。這里有幾個問題是值得好好推敲的。首先從這首詩的意境看,詩人所寫的表層意境是描寫滇池景色,而且應該說是滇池月夜的景色,所以才把滇池美景和銀河、月宮聯系起來。風清月白之夜,遨游滇池之上,或漫步于滇池之濱,月光下,滇池水波光粼粼,一碧萬頃,水天相接,似乎直通銀河,可渡鵲橋,可入廣寒宮。又似乎可直通五湖,可乘槎進入天河。《博物志》載:“舊說云: 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濱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后來有人附會說,此人即通西域的張騫。這樣,讀者很自然地又把漢武帝鑿昆明池、修樓船、習水戰的故事,也即是作者另一首《滇海曲》中說的“使者乘槎曾不到,空勞武帝御樓船”的典故聯系起來,引起讀者無限豐富的聯想。其次,這首詩的意境,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或者說它還具有一種隱晦的諷諭之意。詩人突出了“梁王閣榭”和“跨海虹橋”,這是有其用意的。作為元蒙王朝在云南的最高統治者,選中美麗的滇池和西山作為他們享樂休憩的理想勝地,所以西山羅漢壁有梁王避暑宮 (即今之三清閣所在地),滇池中筑有梁王輦道 (今之海埂,即是殘存遺跡)。楊慎在《滇海竹枝詞》中說的“羅漢孤峰祇樹林,梁王輦道海中心”就是證明。據此推想,“梁王閣榭”所指,除羅漢壁上所建的梁王宮外,可能在海埂附近還有水榭樓閣,所以才說是在“水中央”。這是他們在里面過著享樂生活的地方,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痛苦生活相比,簡直是天上地下了,所以才把它形容為“廣寒宮殿夜飄香”。至于“跨海虹橋”,雖然宛若銀河中的“鵲橋”,但也是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筑成的,這里不知埋下了多少苦難和民怨。作為藝術作品,這首詩通過滇池景色外在的美,婉轉地表現出一種諷諭之情,意在言外,婉而多諷,韻味無窮。
第二首則以白描的手法,十分自然地描繪了滇池自然之美,和前一首相映成趣。前者想象豐富,文字多少有些濃艷色彩; 后者明白如畫,文字自然清新。前者借用典故,引起人們的無限聯想; 后者憑藉對自然景物的真切感受,把握住滇池區域景物的特征。詩人用“蘋香波暖”寫出滇池的宜人景物和溫暖的氣候,用“漁枻樵歌”勾勒出滇池周圍人民的生活情景。后兩句則用極其通俗的口語,概括出滇池區域“四季如春”的典型特征。滇池是云南高原上璀燦的明珠,它不僅以浩瀚的氣勢和迷人的景色,裝點了祖國西南邊疆,而且以千萬年未曾枯竭的海水,灌溉了萬畝良田,調節了氣候,使得昆明成為“四季無寒暑”的城市,獲得“春城”的美稱。楊升庵的詩和孫髯翁的大觀樓長聯,更使得滇池富有詩情畫意,名馳海內外。
楊慎被謫戍云南整整生活了四十年,他諳稔云南的歷史和風土人情,他熱愛云南的山山水水,他對滇云風物充滿了深厚的感情。這在他的很多詩詞中常有流露,而這兩首《滇海曲》更表明他對滇池的眷戀和熱愛,對云南景物的感受之真切而深沉。
上一篇:李元陽《滇南游記——青溪三潭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張固《獨秀山》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