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問陶
竟指秦淮作戰場,美人扇上寫興亡。
兩朝應舉侯公子,忍對桃花說李香。
清人孔尚任所作《桃花扇》傳奇,以明末復社文人侯方域與秦淮歌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線索,描寫了建都南京的南明弘光朝滅亡的歷史悲劇。金陵乃六朝故都,秦淮本歌舞之地。福王朱由崧于此即位,君臣尋歡作樂,荒淫無恥,朝政腐敗透頂,結果只有一年時間,就被清兵攻陷,南京政權垮了臺。詩的開頭,“竟指秦淮作戰場”,寓有深刻的諷刺意味。孔氏《桃花扇》曾自述,劇本“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李香君絕色美人,侯方域一代才子,傳奇即借侯、李的愛情離合,寫南明家國興亡之事。一、二兩句以極精練的語言,概括了《桃花扇》傳奇的思想內容和劇情實質。
《桃花扇》傳奇以侯、李為主人公而展開故事情節,詩的三、四兩句則就兩位主人公的思想表現而作評論。侯、李愛情原是以共同反對阮大鋮等禍國殃民的閹黨余孽的斗爭為基礎的。起始,阮大鋮為收買侯方域,暗中出錢置辦妝奩送給香君,以促成侯、李婚姻,但遭到李、侯的拒絕;后來阮大鋮依附大學士馬士英,繼續迫害侯、李。權貴田仰要迫娶香君,香君以首觸壁,血濺與侯方域定情的詩扇。劇中《卻奩》、《守樓》兩出,極寫李香君的有為和有守,表現她深明大義、堅定正直、不畏強暴的高尚情操與氣節。相比之下,劇中人侯方域已顯得有些軟弱。不久,清軍破南京,侯、李在棲霞山中相會,共約出家,傳奇就以侯、李的歸山入道結局。
雖然孔尚任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而寫成《桃花扇》的;可后來現實生活中的侯方域,比劇中人更差勁。他在明朝時已應過科舉;入清以后,于順治八年又應河南鄉試,中了副榜舉人。這位復社中堅、名重一時的侯公子,其民族立場并不堅定,“兩朝應舉”,這可是晚節不忠、不足為訓呀!“忍對”,就是不忍對、愧對的意思。侯方域后來的這一喪失民族氣節的舉動,如何對得起血濺桃花詩扇的李香君呢?曾記否,定情詩扇上不是題著“青溪盡是辛夷樹,不及東風桃李花”之句嗎?如今還能忍心對桃花而說香君嗎?“李香”即李香君,亦隱含桃李不改芬芳之意。
這“讀《桃花扇》傳奇”,實是一首詠史詩,它以讀劇所感的形式表現詩思。詩人能聯系侯方域這一歷史人物后來動搖、變節的事實,在對劇中人侯李的貶褒中,突出了民族氣節和愛國思想。這既彌補了孔尚任原劇在這方面的欠缺,也表現了作者的愛國感情。在藝術上,此詩純是議論,以見解的高卓取勝;但因借助了劇中人的形象,還是議論中富于情韻。
上一篇:黃景仁《少年行》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張問陶《陽湖道中》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