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百丈山記》原文與賞析
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許,右俯絕壑,左控垂巖,壘石為磴,十余級乃得度。山之勝,蓋自此始。循磴而東,即得小澗,石梁跨于其上,皆蒼藤古木,雖盛夏亭午無暑氣,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聲濺濺然。度石梁,循兩崖,曲折而上,得山門,小屋三間,不能容十許人。然前瞰澗水,后臨石池,風來兩峽間,終日不絕。門內跨池,又為石梁,度而北,躡石梯數級入庵。庵才老屋數間,卑庳迫隘,無足觀。獨其西閣為勝,水自西谷循石罅奔射出閣下,南與東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為前所謂小澗者。閣據其上流,當水石峻激相搏處,最為可玩,乃壁其后無所睹,獨夜臥其上,則枕席之下,終夕潺潺,久而益悲,為可愛耳。出山門而東十許步,得石臺。下臨峭岸,深昧險絕。于林薄間東南望,見瀑布自前巖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數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噴霧,日光燭之,璀璨奪目,不可正視。臺當山西南缺,前揖蘆山,一峰獨秀出,而數百里間峰巒高下,亦皆歷歷在眼。日薄西山,馀光橫照,紫翠重迭,不可殫數,旦起下視,白云滿川,如海波起伏,而遠近諸山出其中者,皆若飛浮來往,若涌若沒,頃刻萬變。臺東徑斷,鄉人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東,水旱禱焉。畏險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觀者,至是則亦窮矣。
余與劉充父、平父、呂叔敬、表弟徐周賓游之,既皆賦詩以紀其勝,余又敘次其詳如此,而其最可觀者,石磴、小澗、山門、石臺、西閣、瀑布也。因各別為小詩以識其處,呈同游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朱熹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幾位學識淵博的學者之一。他不僅對哲學、教育、文、史、書、畫等方面有很深的研究,還很喜歡游山訪古。他說“平生罪我只春秋,更作囂囂萬里游。”(《朱文公文集》卷五《次韻范伯崇二首》) 因此許多名勝古跡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連一些不見經傳的無名山水,他也涉足游歷,撰文記勝,《百丈山記》就是一例。
百丈山位于福建省建陽縣東北七十里處。可能由于福建境內靈山秀水太多的緣故,百丈山青史無名,但《朱文公文集》卻給予它一席之地。
這篇游記以作者的游蹤為線索,分別記游了小澗、山門、瀑布、峰巒、云海等處景點。
小澗:“皆蒼藤古木”,“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聲濺濺然”。總計寫了三樣景物: 木、藤、水; 但一經作者點染,一個有色有聲,有情有韻的境界,就呈現在讀者的眼前: 千年古樹,濃蔭蔽日,茂密的蒼藤。消暑去熱; 清清的流水,泠泠作響。古樸、幽雅,令人爽心悅目。
山門: 此處有二勝: 一是小屋前。“前瞰澗水,后臨石池”,兩峽送風,“終日不絕”; 一是西閣。閣下泉水自石縫奔涌而出,深夜獨自一人躺在大石上,可以整宿聽到枕席下潺潺的水石相搏聲。如此凄清,會使那些“去國懷鄉,憂讒畏譏”的遷客騷人“感極而悲”的。但作者認為“久而益悲,為可愛耳”,正是它的可愛之處。看來這次游山,很可能是作者正遭逐避禍,心情抑郁,很需要一個僻靜之處,排解心中的塊壘。
瀑布: 這里雖沒有“飛流直下三千尺”那么壯觀,但泉水“空投數十尺”,水珠飛濺,如“散珠噴霧”,陽光一照“璀璨奪目”,也別有情趣。
峰巒: 作者先選擇一個有利的觀察點:“一峰獨秀出”。站在這個制高點上,縱目而望,萬峰下伏,蒼山夕照,“紫翠重迭”,如錦如畫,真是說不盡的美。
云海: 云霧流動 (飄蕩),才能有波起浪涌。但作者不說“云”動,而說諸山“皆若飛浮來往,若涌若沒,頃刻萬變”。諸山時現時沒,云漫其間,確如云海翻滾,波濤洶涌。實在是精妙之筆。
朱熹“百事節省。”(《朱文公文集·別集》卷六《與林擇之》第六書)寫文章也是如此。全文不足600字,寫了六、七個景點,而且都歷歷在目,猶如身臨其境,用語簡約,而意韻豐厚是主要原因。如,進入小澗“皆蒼藤古木”,五個大字,有物: 藤、木; 有色:“蒼”; 有狀: 茂密高大; 有量:“皆”,滿眼皆是,清靜幽雅之意油然而生。在荒郊野山,當西閣石上“獨夜臥其上,則枕席之下,終夕潺潺,久而益悲”。只要看到“獨夜臥”三個字,就已經有孤寂傷感之意了,更哪堪,整夜不絕于耳的潺潺水聲; 還沒有見“悲”字,悲愴之情就已經滿胸懷了。文章的開頭也與眾不同,落筆登山,無一閑字。
百丈山,沒有千丈巖、萬丈壑; 也沒有神斧鬼工的瑰奇怪異,只有小澗谷水,石磴石梁,清風古木,山巒神祠,但一經作者娓娓道出,就姍姍可愛,賞心悅目。作者說:“學之道,非汲汲乎辭也,必其心有以自得之,則見之乎辭者,非得已也。”(《答林巒》) 原來作者所寫,都是真情實感,因而才能字字見情。
結尾寫到臺東的神祠,是鄉民們向神靈祈福免災的,但這里“徑斷”路絕,鄉民“鑿石容磴以度”,“畏險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觀者,至是則亦窮矣。”傳說作者“每徑行處,聞有佳邱壑,雖迂途數十里,必往游。攜尊酒,時飲一杯,競日不倦。” (民國《福建通志》傳卷一二《朱熹傳》) 假若神祠前面還有“可觀者”,看來作者是絕不“畏險”的。這也是一位哲學家對歷險的思辨: 為了一個崇高的目標,歷險是必須的,有價值的。這同時也和著他自己的辛酸經歷吧。
上一篇:陳子昂《白帝城懷古》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都穆《砥柱》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