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次韻子由題平山堂韻》原文與賞析
秦觀
棟宇高開古寺間,盡收佳處入雕欄;
山浮海上青螺遠,天轉江南碧玉寬。
雨檻幽花滋淺淚,風卮清酒漲微瀾。
游人若論登臨美,順作淮東第一觀。
這是一首揚州名勝紀游詩。作者秦觀,北宋揚州高郵人,是當時著名的詩人、詞家。他和蘇軾、蘇轍兄弟交誼極深,唱和亦多。這首詩,就是在元豐三年 (1080) 春天,步蘇轍題平山堂詩原韻的。蘇轍,字子由,西蜀眉州人。他一向在山東、河南一帶做官,卻怎么會來到揚州題詠平山堂的呢? 這中間有一段曲折的經過。
先是,元豐二年初夏,蘇軾由徐州移知湖州,經過高郵約秦觀同游江南。不久,便發生了“烏臺詩獄”。到年底定案,蘇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轍等也受到牽連而遭貶謫。元豐三年二月,蘇轍赴筠州貶所時途經高郵,與秦觀相晤,酬唱數日; 而后游覽揚州蜀岡,寫下了《揚州五詠》,即《九曲池》、《平山堂》、《蜀井》、《摘星亭》、《僧伽塔》,見明本《欒城集》卷九。秦觀也用蘇轍原韻寫了《廣陵五題》,見宋刊《淮海集》卷八。本詩即是五題之一。
平山堂位于揚州城西北五里蜀岡中峰大明寺內,慶歷八年 (1048)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修建,為接待賓客宴游之所。此堂高踞峰頂,由堂上遙望江南諸山,肩摩領接,如列檻前,故名平山堂。這里不但環境優美,而且確實是登臨眺遠的好地方,最適宜詩人即景抒懷。“棟宇高開”,作者正是由這個高高的立足點下筆,以“盡收佳處”作總述,一筆宕開,即轉入宏觀的描寫。
“山浮海上青螺遠,天轉江南碧玉寬。”詩人首先濡染淋漓的彩筆,數點遠山 (上句),一抹長天 (下句),立刻展現出來; 并隨著波光云影,一直延向視線盡處。你看,放眼東南,遠處的青山如同點點螺影浮于海上,浩瀚縹緲,這已足令人胸襟開闊; 而轉視江南碧色的天空又象美玉一般純潔,一望無際,更使人心曠神怡。這里寫的是,春日晴和時在平山堂所見的景象。如果是和風細雨的時候,那階前的幽花就好似帶著絲絲的清淚,含情不語,它到底是喜悅之甚,還是感傷難禁?只有讓人們以自己的心情去揣度體味了。而當輕風入戶拂過席上的一剎那,杯中的清酒也好似泛起了微微的波瀾,它或許會給人添一點兒料峭寒意,也許又會激發起把盞臨風的壯采豪情。這些,可算是平山堂游宴的天機妙趣,就在于人們如何去領略它了。正如秦觀在 《與李樂天簡》中所說:“仆每登此,竊心悲而樂之: 人生豈有常所? 遇而自適,乃長得志也。”詩中所寫的景物,作者都賦予鮮明的色彩,盎然的生機,深蘊的感情。這正是他“遇而自適,乃長得志”的思想反映。
平山堂的登臨之美,真正是不可言喻! 因此詩人用非常概括的語言給它下了一個十分肯定的結論:“須作淮東第一觀”。淮東,指宋代的淮南東路,它管領亳、宿、泗、海、楚、泰、通、揚、真、滁十州及高郵、漣水二軍,計有三十八縣之地,其治所即在揚州。詩句的言下之意,是說平山堂的游賞之美,在整個淮東地區無疑是首屈一指的。
這首詩結構自然,起承轉合,各得其妙。它一開始就緊扣題旨,總起分承,有宏觀的大筆點染,有微觀的細致刻畫,視野由近及遠,又由遠而近,最后得出“最美”的評語。這比起子由的原唱“人亡坐覺風流盡,遺構仍須仔細觀”,更會使人產生一種積極奮發的自豪感。
上一篇:王灣《次北固山下》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王安石《泊船瓜州》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