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西施山書舍記》原文與賞析
徐渭
西施山,去縣東可五里?!对浇^書》、《吳越春秋》 并稱“土城”,后人始易以今名,然亦曰“土城山”。蓋勾踐作宮其間,以教西施、鄭旦,而用以獻吳。又曰,恐女樸鄙,故令近大道,則當其時,此地固鉅麗要津耶。更數千年,主者不可問矣。商伯子用值若干而有之。
山高不過數仞,而叢灌疏篁,亦鮮澄可悅。上有臺,臺東有亭。西有書舍數礎,舍后有池以荷,東外折斷水以菱。而亭之前,則仍其舊,曰“脂粉塘”,無所改。出東南面而山者,聳秀不可悉,悉名山也。繞其舍而畝者、水者,不可以目盡。以田、以漁、以桑者,盡畝以水無不然。余少時,蓋觴于此而樂之,茲伯子使余記,余雖以病阻其觴,然尚能憶之也率如此。
嗟夫! 土城一山耳。始以粉黛歌舞之宮,當其麗傾都之孔道。而今變而且遷之,一旦寥寥然為墟落。田夫野老,耕釣徘徊于其間,或拾其墮釵于鋤掘; 迨于陰晦,又往往詫野火轉燐于夜歸牧唱之兒童。宜無不感而噓,資野人之聚而談者矣。至其易冶以樸,易優伎以農桑,本業專而謠俗厚,則有識者,又未嘗不忘其悲而為之一笑也。
伯子聰敏,擅文譽,達事變。試從讀書暇,一登茲山而望之,或觸于景,而有如吾前所言者,姑取而咀之,倘亦一解頤耶? 伯子名濬,字景哲。
在今浙江省紹興市五云門外有座土丘,名叫“西施山”,當地人也稱它為“土城山”、“美人宮”。是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遺址。傳說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戰敗后棲止會稽山發憤圖強,“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決心復仇雪恥。還派范蠡選美人西施進獻吳王夫差,以迷惑其心志,亂其政謀。因為西施本為諸暨苧蘿山鬻薪人家的浣紗姑娘,勾踐怕她淺陋,難以擔當大事,故特在城外筑宮臺,“飾以羅縠,教以容步,習于土城,臨于都巷,三年學服”。西施山就是當年西施學習歌舞之所在。
游記開頭交代西施山名的由來,原為越國美人西施、鄭旦練習歌舞之所,經千百年的歷史變遷,幾經易主,現為商氏別墅。然后再詳細地描述西施山的概貌。先是粗筆一抹,點明此山主要特征“山高不過數仞”,故而人稱“土城”,但是山色卻很秀麗,漫山遍野灌木叢生,間以修竹參天,青翠澄碧,清新悅目,令人喜愛。山上建有一高臺,臺東有一玲瓏剔透的亭子,臺西則有書舍幾間,書舍后面有荷花池,每當酷暑,風荷初放,清香四溢,沁人心肺,就讀池畔,良多興味。繞亭東水中有菱,至亭前一池澄碧,仍按照當年的名字稱它為“脂粉塘”。書舍的東南面山巒聳峙,林壑尤美,蔚然深秀,環繞書舍而一望無際的盡是水塘田畝。村民靠種田、打漁、養蠶為業。題為書舍記,故而作者重筆描述的是書舍的布局,以及周圍的環境特色,然后由游書舍引出作記的緣由,說明自己年輕時曾來此一游,飲酒賦詩,其樂無窮。今日應商伯子之邀囑記,故而追憶往事,歷歷在目,撰寫下這篇游記。
緊接著文章以“嗟夫”興感,由西施山古今興廢變化的感觸,闡發對社會、人生的感嘆。想當日西施山歌臺暖響,舞殿冷袖,美人宮麗傾天下,而今安在哉? 只落得土城山“寥寥然”而已。昔為宮娃所居,今為村落,成為漁樵耕織之所。昔日佳人又在哪里?或許農夫們在耕種時尚能拾到她們當年遺落的折釵斷環; 也許天陰雨濕時能見山間燐火轉悠,使暮歸的牧童驚懼。面對此情此景,有誰會不感慨興嘆呢? 西施山滄桑之變只不過是人們茶余飯后聚會的談資罷了。至子它的風尚之變卻是值得贊嘆。原為艷冶奢侈之處而一變而成淳樸節儉的村落,原為歌臺舞館一變而為種桑植麻田疇,而今這里有的只是以農為本的場所,見到的只是樸實的俚俗之民,當年那歌舞場面,那奢華的生活早已蕩無蹤影。只有那些有識之士終究還難忘這一段沉痛的歷史變遷,或許僅付之一笑而已。最后交代作記的詳細情由,并料想囑寫此記的伯子也許閑暇登此山時也會興發作者一樣的感慨。
本文以西施山的古今變遷為主線,以書舍為中心,進行縱橫鋪敘,由山名的由來變化,以及書舍氛圍布局的描繪,由近及遠,勾畫出一幅山明水秀,林翠竹茂的水村山廓風物圖,讀之似見今昔人物交錯潛隱在畫中。文字簡潔,記敘完整,最后引發議論。
西施山作為文物古跡,曾出土有大量青銅器和鐵器、陶瓷。從出土的鐵制武器、農具來看,肯定為越王勾踐“十年生聚”之所為,從出土的原始青瓷和青銅劍來看,也可證明這里是越國貴族所居之處。至于此山是否真為西施習步之處,尚無確證。但作者由西施山的滄桑變遷,感嘆歷史的興衰無常,有它的特定含義,而菲薄西施山古之奢華浮靡,贊美今之質樸純正的風尚,則是他的獨到見解。
上一篇:李白《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李調元《西樵》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