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望黃鶴樓》原文與賞析
張居正
楓霜蘆雪凈江煙,錦石游鱗清可憐。
賈客帆檣云里見,仙人樓閣鏡中懸。
九秋槎影橫清漢,一笛梅花落遠天。
無限滄洲漁父意,夜深高詠獨鳴舷。
此詩作于嘉靖三十三年 (1554),當時作者29歲。這正是張居正中了進士,進入朝中七年,因政治抱負得不到施展,而“以病謝歸”之時。這是張居正歸赴江陵,途經黃鶴樓之作。
黃鶴樓,故址在湖北武漢市蛇山的黃鵠磯,臨長江。古代傳說,有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 故名 (見《南齊書·州郡志》)。 一說蜀費文禕登仙,曾駕黃鶴憩此 (見《太平寰宇記》)。相傳黃鶴樓始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223)。后來歷代屢毀屢建。歷代詩人題詠甚多,以唐代崔顥、李白所作最為著名。
這首詩,題目曾有幾種不同的版本,一作《舟泊漢江望黃鶴樓》,一作《舟泊江夏望黃鶴樓》。不論如何,“望黃鶴樓”是沒有變。題詠黃鶴樓的詩極多,而用《望黃鶴樓》為題則比較別致。當然,張居正以此為題,該不是僅僅為了別致。黃鶴樓乃是仙人所憩之地,有沒有可望而不可及的想法呢? 根據張居正托病而歸的心態,可以說,這種推想是完全能夠成立的。可望而不可及,對黃鶴樓是如此,對自己的政治理想不也是如此嗎?在這個題目下 (也可以說在一種失望的困境下),且看張居正寫出什么詩來——
“楓霜蘆雪凈江煙”,平素迷濛于江上 (包括江邊) 的煙霧已經消盡,岸上經霜的楓葉 (當然是紅葉耀眼) 和水邊如雪的蘆花交相輝映。風景清麗明朗,當秋而不肅殺。這是寫水上。
“錦石游鱗清可憐”,水里清楚地看得見斑斕的五彩石和來回游動的小魚,多么可愛啊!“可憐”作可愛講。這是寫水下。
“賈客帆檣云里見”,商賈的客船駛向遠方,而遠方,正有云霧飄浮。看上去,帆檣如同在云里顯現一般。“見”同“現”。這是寫水上。
“仙人樓閣鏡中懸”,“仙人樓閣”,指黃鶴樓,因為樓名即從仙人乘鶴而來。“鏡中懸”,是說水平如鏡,樓閣倒影于水中,就像懸掛在水里的樣子。這是寫水下。
“九秋槎影橫清漢”,著筆于晚上了。原來前面寫的都是白天,現在轉入夜間了。“九秋”,就是秋天。一季有九十天,取九十天的“九”字,故名。“槎”,舊謂木筏、竹筏,引中為船的代詞。“清漢”,即天河。這句詩的意思是: 秋天的船影橫在天河上面了。夜間水靜,銀河倒影于水中,清晰可見,船影與銀河疊在了一起。這是將水上與水下融合來寫了。接著是:“一笛梅花落遠天”,寫余韻無窮。“一笛梅花”,出典于李白詩:“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意思就是黃鶴樓中的笛聲。既用“梅花”字樣,當然只能用“落”,而不能用“傳”、“播”。而且,“傳”、“播”,也遠不如“落”字來得實,來得生動。且“落”字還有另外的韻味,按現代的說法是一種“通感”。“落”為可見,作用于視覺,笛聲為可聽,作用于聽覺。用“落”字修飾笛聲,使聽覺與視覺相通,使笛聲成為可見,加強了笛聲的形象性。順便說一句,有人說“通感”手法是現代詩的創造,未免有些偏頗。其實,我國古典詩詞中,這種手法大量存在著,只是未被更多人了解與闡發而已。
結尾兩句:“無限滄洲漁父意,夜深高詠獨鳴舷”。意思是說: 歸來隱居自得其樂,做一名漁夫該多么愜意啊!“滄洲”,濱水之地,古時指隱士的居處。“漁父意”,屈原《漁父》有云:“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枻,船舷) 這里用的完全是這一意思: 一笑了之,然后用指頭敲著船舷走了。“夜深高詠獨鳴舷”,“鳴舷”亦即敲著船舷,自得其樂; 不過,這句詩里也隱隱透出了一絲懷才不遇的消息。李白《夜泊牛渚》詩有句云:“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表述懷才不遇,“空憶謝將軍”的感情。這里同處水上,而用李白詩中現成的“高詠”二字,當是有意之為。不過,因為有“鳴舷” (包含莞爾一笑),懷才不遇的情緒為之掩蓋去了。這句詩的全部意思應該是這樣: 雖然懷才無人賞識,但我也自得其樂。
整首詩,寫得清麗幽閑,格調是高遠而恬淡的。寫景賞心悅目,抒情閑適飄逸。在張居正失意返鄉的情況下,能寫出這樣的詩來,可見其心胸的曠達,不愧為一位大人物、政治家。
現在回頭再談本詩的題目。全詩并非單寫望黃鶴樓,寫到黃鶴樓處只有水中倒影一筆,其余全在黃鶴樓外。這不是偶然的標題,因為數易其題,而“望黃鶴樓”不變。這就歸到前面所說,是借此題表述一種境況,強調一種理想未得實現。在此情況下,展示他不同于常人的平靜而達觀的情懷。
上一篇:弘歷《望長城作》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姜夔《杏花天影》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