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四首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1)。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2)。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3)。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4)。方宅十余畝(5),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6)。曖曖遠人村(7),依依墟里煙(8);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9)。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10)。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11)。
【譯詩】少年時就沒有適應世俗的氣韻,自己的天性原來是熱愛大自然。(但卻)錯誤地落入官場,一去就是十三年。被關在籠中的鳥懷戀從前的森林,被拘養在池里的魚思念以往游憩的深淵。現在終于歸耕田園,依守了質樸的本性。八九間草屋四周有十余畝地,屋后榆柳成蔭,屋前桃李成行。遠離世人的村落飄著輕遠柔和的炊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門庭沒有塵俗雜事的纏繞,心中已淡忘了仕途名利。在官場很長時間,如今得以歸田,就像鳥獸重返大自然。
【解析】《歸園田居》有五首,這是第一首。此詩寫了詩人脫離世俗重返大自然懷抱的喜悅心情和恬靜的田園生活,抒發了由此而產生的感受。詩的前八句是以敘述為主。通過一個“誤”字,反映了詩人對自己本性和對官場的認識過程。接下來又用鳥和魚做比,選用了一個“戀”字,一個“思”字,進一步點出了詩人的本性所在,同時也表達了詩人重返自然的那種真切的感受。詩的后半部詩人轉變了手法,以描寫為主,突出表現恬靜的田園生活,以此來襯托詩人脫離世俗的輕松和喜悅。“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這一半恬靜,一半喧鬧的描寫,就像一幅優美的風景畫,充滿生機的故鄉使詩人陶醉了。在他眼里,不僅屋可愛,樹可愛,就連裊裊的炊煙,也顯得那么輕柔、溫馨。置身于這種環境之中,詩人感慨萬分:“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這感受是多么的真誠、深刻啊!詩的最后兩句完全是一種真實自然的流露,因而使全詩顯得那么和諧。全詩并不十分注重文字上的雕琢,而是以樸實自然的風格,使整個詩都飄逸著一種自然的美,散發著泥土的芳香。
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12);白日掩荊扉(13),虛室絕塵想(14)。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15):相見無雜言(16),但道桑麻長(17)。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18),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19)。
【譯詩】住在野外僻巷,很少與世俗人事交往。深僻小巷,很少有往來應酬的車馬。白日關著門,獨處虛室,摒棄了一切世俗的念頭。有時同村里的人互相往來;相見時不談那些塵雜之事,只談論桑麻的生長情況。所種的桑麻一天天長大,開墾的土地一天天多了。常常擔心霜雪忽然降至,會使桑麻受到摧殘,像野草一樣凋零。
【解析】這是一首描寫日常生活的詩。詩人由靜入手,前四句直書出所居之處的安恬,反映出詩人內心深處對這種生活的愛,這與詩人歸隱之后平靜的心境融為一體。“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這兩句便是詩人直抒對生活的熱愛之情。雖然字里行間沒有一個“愛”字,但通過“廣”字,可以體會到詩人辛勤勞動的成果和由此產生的由衷的喜悅。接下來詩人沒有繼續去抒發對這種生活的贊美,卻抹上幾筆淡淡的憂思,“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如果霜雪忽至,桑麻就會像野草一樣枯萎零落。這一愛一憂,展示出詩人豐富的情感世界。此詩先寫了隱居生活的寧靜,又寫勞作的樂趣和憂思,由景至情,將讀者帶入了詩的意境,體會到了詩人歸隱園田的快慰之心。詩人的語言樸實,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通過所談、所想、所憂,塑造了一個活生生的生活主人的形象。
其三
種豆南山下(20),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21),帶月荷鋤歸(22)。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23),但使愿無違(24)。
【譯詩】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豆苗卻很稀。早晨起來就去鋤草,直到黃昏月出后才扛著鋤頭回去。田間的道路狹窄,草木叢生,露水常常打濕衣襟。衣服濕了不值得可惜,只希望隱居躬耕的愿望不要落空。
【解析】如果說前一首詩詩人展現的是一幅平靜的生活畫面,那么這一首詩詩人所寫就是一幅生動的勞作情景。“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好一個披星戴月勤勞躬耕的動人形象。“晨”與“月”,顯出了時間上的緊湊,沒有一點閑工夫。一個“理”字,又表現出勞動的辛勤。詩人在脫離官場后,盡情地享受人間的快樂。雖然“草盛豆苗稀”,但他仍然認認真真,從早做到晚。正因為這樣,詩人才有“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的表露。而這一表露才是詩人內心深處的感情所在,也是詩的內涵所在。
其四
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25)。試攜子侄輩(26),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隴間(27),依依昔人居(28):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借問采薪者(29):此人皆焉如(30)?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余。一世異朝市(31),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32),終當歸空無。
【譯詩】離開山澤去做官已經很久,如今重歸田園,又在田野之間娛樂玩游。與子侄輩撥開叢生的灌木雜草走在荒廢的村落,徘徊在墳墓之間,遺址依稀可辨。殘留著井、灶和桑竹的根株都已枯朽。借問砍柴的人,昔日在此地的人都到哪去居住?砍柴的人說:死的走的,沒有剩下的。一世異朝市,這話真是不假呀!人生變化無常,有如幻象一般,最終都歸于空無。
【解析】這首詩是詩人辭官重返山澤,攜子侄輩漫游林野,看到故地的荒墟丘垅,桑竹朽株,所發出的感嘆。“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詩人由于做官,久未作山澤之游。如今棄官而歸,又能自由自在地在田野間游玩,心情自然是高興的。況且又是攜子侄輩,盡享天倫之樂。接著,詩人把目光轉向了荒廢的村落,通過對昔日所居遺址的描寫,反映了當時社會動亂給人們帶來的不幸。看到殘留的井灶和桑竹枯朽的根株,無不勾起詩人的綿綿思緒。這時,詩人碰巧看到了一個砍柴人,便上前問道:“此人皆焉如?”砍柴的人回答說:“死沒無復余。”這一回答,使詩人更是感慨萬千:“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這世事變化真大呀!詩的最后幾句是詩人從自己一生波折的道路中得到的感受。陶淵明生活的時代,政治黑暗、官府腐敗,特別是孝武帝司馬曜即位之后。起初是司馬道子、元顯的專權;接著是桓玄奪取了政權;最后又是劉裕起兵消滅了桓玄和代晉自立。這一系列流血政變,都是詩人的所見所聞。統治階級內部的爭權奪利,使他的“大濟于蒼生”的抱負難以實現。詩人最終走上了歸隱田園之路,堅守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氣節。詩人把人生的一切都看做是夢幻,無所謂有,無所謂無。不要為世事而煩惱,還是超脫些吧,以此來撫慰自己大志未成的復雜心理。這首詩語言簡煉,自然,但卻包含了很深沉的情感和復雜的心情。
上一篇:經典《式微》詩詞解析
下一篇:經典《憶江南》詩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