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辯
作者: 李志慧 【本書體例】
【原文】: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1);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泬寥兮天高而氣清(2);寂寥兮收潦而水清(3)。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4);愴愴懭恨兮去故而就新(5)。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6),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7),惆悵兮而私自憐。燕翩翩其辭歸兮,蟬寂漠而無聲。雁廱廱而南游兮(8),鵾雞啁哳而悲鳴(9),獨申旦而不寐兮(10),哀蟋蟀之宵征(11)。時亹亹而過中兮(12),蹇淹留而無成(13)
悲憂窮戚兮獨處廓(14),有美一人兮心不繹(15)。去鄉離家兮徠遠客(16),超逍遙兮今焉薄(17)?專思君兮不可化,君不知兮可奈何!蓄怨兮積思,心煩憺兮忘食事(18)。愿一見兮道余意,君之心兮與余異。車既駕兮朅而歸(19),不得見兮心傷悲。倚結軨兮長太息(20),涕潺湲兮下霑軾(21)。忼慨絕兮不得(22)中瞀亂兮迷惑(23)。私自憐兮何極?心怦怦兮諒直(24)。
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凜秋。白露既下百草兮,奄離披此梧楸(25)。去白日之昭昭兮,襲長夜之悠悠。離芳藹之方壯兮(26),余萎約而悲愁(27)。秋既先成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嚴霜(28)。收恢臺之孟夏兮(29),然欿傺而沈藏(30)。葉菸邑而無色兮(31),枝煩挐而交橫(32)。顏淫溢而將罷兮(33),柯仿佛而萎黃。前櫹椮之可哀兮(34),形銷鑠而瘀傷。惟其紛糅而將落兮(35),恨其失時而無當。擥緋轡而下節兮(36),聊逍遙以相佯(37)。歲忽忽而遵盡兮(38),恐余壽之弗將(39)。悼余生之不時兮,逢此世之攘(40)。澹容與而獨倚兮(41),蟋蟀鳴此西堂。心怵惕而震蕩兮(42),何所憂之多方!仰明月而太息兮,步列星而極明(43)。
竊悲夫蕙華之曾敷兮(44),紛旖旎乎都房(45)。何曾華之無實兮,從風雨而飛飏!以為君獨服此蕙兮(46),羌無以異于眾芳。閔奇思之不通兮(47),將去君而高翔。心閔憐之慘凄兮,愿一見而有明(48)重無怨而生離兮(49),中結軫而增傷(50)。豈不郁陶而思君兮(51),君之門以九重。猛犬狺狺而迎吠兮(52)關梁閉而不通。皇天淫溢而秋霖兮(53),后土何時而得漧(54)!塊獨守此無澤兮(55),仰浮云而永嘆。
何時俗之工巧兮,背繩墨而改錯(56)!卻騏驥而不乘兮,策駑駘而取路。當世豈無騏驥兮,誠莫之能善御。見執轡者其非人兮,故駶跳而遠去(57)。鳧雁皆唼夫梁藻兮(58),鳳愈飄翔而高舉(59)。圜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鋙而難入(60)。眾鳥皆有所登棲兮,鳳獨遑遑而無所集。愿銜枚而無言兮,嘗被君之渥洽(61)。太公九十乃顯榮兮,誠未遇其匹合,謂騏驥兮安歸?謂鳳皇兮安棲?變古易俗兮世衰,今之相者兮舉肥(62)。騏驥伏匿而不見兮,鳳皇離飛而不下。鳥獸猶知懷德兮,何云賢士之不處?驥不驟進而求服兮(63),鳳亦不貪餧而妄食(64)。君棄遠而不察兮,雖愿忠其焉得?欲寂漠而絕端兮(65),竊不敢忘初之厚德。獨悲愁其傷人兮,馮郁郁其何極(66)?
霜露慘凄而交下兮,心尚幸其弗濟(67)。霰雪霧糅其增加兮(68),乃知遭命之將至。愿徼幸而有待兮(69),泊莽莽與野草同死(70)。愿自直而徑往兮,路壅絕而不通。欲循道而平驅兮,又未知其所從。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壓按而學誦(71)。性愚陋以褊淺兮(72),信未達乎從容。竊美申包胥之氣盛兮(73),恐時世之不固(74)。何時俗之工巧兮?滅規矩而改鑿。獨耿介而不隨兮,(75)愿慕先圣之遺教。處濁世而顯榮兮,非余心之所樂。與其無義而有名兮,寧處窮而守高。食不偷而為飽兮(76),衣不茍而為溫。竊慕詩人之遺風兮(77),愿托志乎素餐(78)。蹇充倔而無端兮(79),泊莽莽而無垠。無衣裘以御冬兮,恐溘死不得見乎陽春(80)。
靚杪秋之遙夜兮(81),心繚淚而有哀(82)。春秋逴逴而日高兮(83),然惆悵而自悲。四時遞來而卒歲兮,陰陽不可與儷偕(84)。白日晼晚其將入兮(85),明月銷鑠而減毀(86)。歲忽忽而遒盡兮,老冉冉而愈馳(87)。心搖悅而日幸兮,然怊悵而無冀(88)。中憯惻之凄愴兮,長太息而增欷。年洋洋以日往兮,老嵺廓而無處(89)。事亹亹而覬進兮(90),蹇淹留而躊躇。
何汜濫之浮云兮,猋壅蔽此明月(91)!忠昭昭而愿見兮,然露曀而莫達(92)。愿皓日之顯行兮,云朦朦而蔽之。竊不自料而愿忠兮,或黕點而汙之(93)。堯舜之抗行兮(94),瞭冥冥而薄天(95)。何險之嫉妒兮(96),被以不慈之偽名(97)?彼日月之照明兮,尚黯黮而有瑕(98)。何況一國之事兮,亦多端而膠加(99)。被荷裯之晏晏兮(100),然潢洋而不可帶(101),既驕美而伐武兮(102),負左右之耿介。憎慍愴之修美兮(103),好夫人之慷慨。眾踥蹀而日進兮(104),美超遠而逾邁(105)。農夫輟耕而容與前兮(106),恐田野之蕪穢。事綿綿而多私兮(107),竊悼后之危敗(108)。世雷同而炫曜兮(109),何毀譽之昩昧!今修飾而窺鏡兮,后尚可以竄藏。愿寄言夫流星兮,羌倏忽而難當(110)。卒壅蔽此浮兮兮,下暗淡而無光。
堯舜皆有所舉任兮(111),故高枕而自適。諒無怨于天下兮,心焉取此怵惕(112)?乘騏驥之瀏瀏兮(113),馭安用夫強策(114)?諒誠郭之不足恃兮,雖重介之何益(115)?邅翼翼而無終兮(116),忳惛惛而愁約(117)。生天地之若過兮(118),功不成而無效。愿沈滯而不見兮(119),尚欲布名乎天下(120)。然潢洋而不遇兮,直怐愁而自苦(121)。莽洋洋而無極兮,忽翱翔之焉薄?國有驥而不知乘兮,焉皇皇而更索?寧戚謳于車下兮(122),桓公聞而知之。無伯樂之善相兮,今誰使乎譽之。罔流涕以聊慮兮(123),惟著意而得之(124)。紛純純之愿忠兮(125),妒被離而鄣之。(126)愿賜不肖之軀而別離兮,放游志乎云中。乘精氣之摶摶兮(127),鶩諸神之湛湛(128)。驂白霓之習習兮(129),歷群靈之豐豐(130)。左朱雀之茇茇兮(131),右蒼龍之躣(132)。屬雷師之闐闐兮(133),通飛廉之衙衙(134)。前輊輬之鏘鏘兮(135),后輜乘之從從(136)。載云旗之委蛇兮(137),扈屯騎之容容(138)計專專之不可化兮(139),愿遂推而為臧(140)。賴皇天之厚德兮,還及君之無恙。
【鑒賞】:
宋玉是屈原之后“楚辭”的重要作家,歷史上向以屈、宋并稱。但是,宋玉的作品,較公認而可信的只有這篇《九辯》。
“九辯”之名見于《離騷》和《天問》。如《九歌》一樣,是流傳在楚地的古樂曲的名稱。王夫之曾謂:“辯,猶通也,一闋謂之一遍。蓋亦效夏啟《九辯》之名,紹古體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詞激宕淋漓,異于風雅,蓋楚聲也。”(《楚辭通釋》)“辯”,大約是音調的一個組成部分,“九辯”是由多數音調組成的樂曲。本篇以“九辯”標題,也主要是從音樂意義上取其曲調之名。朱熹根據文義將本篇分成九章,但這和題目中的“九”并無關系。
司馬遷曾謂宋玉等“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宋玉雖然繼承了屈原對楚國黑暗現實的揭露批判精神和其作品的某些語言、體制特點,但缺乏抗爭精神,不象屈原那樣敢于犯顏直諫。在《九辯》中,宋玉揭露了楚國的黑暗現實:“猛犬狺狺而迎吠兮,關梁閉而不通”;也比較尖銳地抨擊了昏君讒臣:“既驕美而伐武兮,負左右之耿介。憎慍之修美兮,好夫人慷慨”;對賢者的處境則表示深切的同情:“謂騏驥兮安歸?謂鳳凰兮安棲?變古易俗兮世衰,今之相者兮舉肥。騏驥伏匿而不見兮,鳳凰高飛而不下”;對楚國的前途分外擔憂:“眾踥蹀而日進兮,美超遠而逾邁。農夫輟耕而容與兮,恐田野之蕪穢。事綿綿而多私兮,竊悼后之危敗”。但是,這種種的揭露和批判,在某種程度上使人感到只是重復屈原的聲音而缺乏自己獨到的感受,而且還都統一于“貧士失職而志不平”這一主弦律中。圍繞這一主弦律,作品更多地彈唱的是“惆悵兮而私自憐”,“離芳藹之方壯兮,余萎約而悲愁”。他最擔心的是“恐溘死不得見乎陽春”。這才是真正感人且具有永久審美價值的宋玉自己的心聲。
盡管從整個思想來說,宋玉難以與屈原相比;但在藝術上,《九辨》卻具有極大的獨創性。
這首抒情詩,對于詩人“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滿腔抑郁之情,不是直抒胸臆,也不是如《詩經》中那樣以三兩句景物描寫比興見義,如屈作中那樣以極簡淡的筆墨點染出一片具有傳神的意境,而是通過對自然景物淋漓盡致的描繪刻畫,渲染一種氣氛,創造一種意境,抒發自己的感情,展現自己的情愫。開篇,詩人就喟然感嘆:“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從而以凄愴的秋氣籠罩全篇。接著,詩人又以“泬寥兮天高而氣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為背景,寫出了自己“愴怳恨兮去故而就新,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悲涼和孤獨之情。然后又以“燕翩翩其辭歸兮,蟬寂漠而無聲。雁
廱而南游兮,鹍雞啁哳而悲鳴”等秋景秋聲為襯托,表達了沉重的落漠之感。而且,這種秋景秋情在作品中反復出現,成為貫穿全篇的主要線索。如“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凜秋。白露既下白草兮,奄離披此梧楸”,“靚杪秋之遙夜兮,心繚
而有哀”等。由于全詩以秋景、秋色、秋聲、秋容為襯托,把蕭瑟冷落的秋氣與自己幽怨哀悼的感情交織在一起,從而極含蘊而深刻地抒發了主人公的悲劇命運和哀怨心情。
《九辯》在藝術上的獨創性,也表現在語言的運用上。它既繼承了由屈原開創的楚辭體的藝術特色,又有了創造性的發展,因而其語言形式更豐富多彩,“翩其辭歸兮;蟬寂漠而無聲”的排比句式,又有“何時俗之工巧兮,滅規矩而改鑿”等反問句式,于整齊中見變化,在精煉中求活潑。同時,作品又多用雙聲、疊韻等連綿詞,音韻諧美,情味悠長。如首段連用“蕭瑟”、“憭慄”、“泬寥”、“寂寥”、“憯凄增欷”、“愴怳恨”、“坎廩”、“廓落”、“惆悵”等連綿詞,渲染了傷感鳴咽的情調,烘托出凄寂悲涼的感受。末段十八句,竟一連用了“摶摶”、“湛湛、“習習”、“豐豐”、“茇茇”、“
躣”、“闐闐”、“衙衙”、“鏘鏘”、“從從”、“容容”、“專專”等十二個疊字,有力地渲染了詩人遨游云中時的威武場面和熱烈氣氛。
魯迅曾謂,《九辯》“雖馳神逞想,不如《離騷》,而凄怨之情,實為獨絕”(《漢文學史綱要》)。全詩把蒼涼的秋景和失落悲涼的心情熔鑄在一起,因情而寫景,托景以抒情,不僅增強了詩歌藝術的表現能力,而且表現了封建時代的文人對時代社會、人生命運和大自然共有的悲涼感受。因而,杜甫曾感嘆道:“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詠懷古跡》)。正說明《九辯》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上一篇:《九絕為亞卿作(選三)》情詩三百首賞析
下一篇:《書后賦詩》情詩三百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