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
吹到一片秋香,清輝了如雪。
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盡成悲咽。
只影而今,那堪重對, 舊時明月!
花徑里戲捉迷藏,曾惹下蕭蕭井梧葉。
記否輕紈小扇,又幾番涼熱?
止落得填膺百感,總茫茫不關離別。
一任紫玉無情,夜寒吹裂。
納蘭性德(1654—1685),初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是清代著名詞人。他是大學士明珠的長子,康熙十五年中進士,官任一等侍衛,善騎射,好讀書,但為人謹慎,避談世事,所以他的詩詞也很少直接表現這方面的題材。他寫的詞比較多,格調上學習南唐后主李煜,情致上輕倩流利,描寫上生動自然,不事雕飾,內容方面多是抒寫離別相思以及個人的閑愁哀怨,有濃重的傷感情調。他曾出使過塞外,詞中有時也表現過一些蒼茫雄渾之意。
這是一首寫中秋之夜望月憶舊的詞。所憶的人,可能是作者死去的妻子。但是作為文學作品,也并不專寫真人真事,也可以是詩人根據某些生活情景所寫的概括意義較廣的抒情詩。從詞中的內容看,被回憶的人,是詞中回憶者的妻子。在中秋的月夜,詞中的“我”,仰望青天碧海,見一輪冷月掛在中天,他在孤獨中最初把月輪作為關情的見證人,向它發問:你年年月月,圓而復缺,缺而復圓,到底是為了誰人?今夜里你的光輪圓滿,在你的光照下一片秋花開放,秋風又吹起陣陣秋香,秋香中再襯托如雪的清輝,這就是你造成的一種良辰美景。這時詞中的望月人向月輪傾訴心曲,告訴它:你為什么今夜向我這不勝悲愁的人,展現這樣一種好天良夜?我如今是孤身只影,不堪重對當年明月,因為那時月圓花好,人成雙對。望月人在孤獨中把月輪當做知音和見證人,向它講起當年中秋月夜一件十分愜意的事情:我和她在“花徑里戲捉迷藏,曾惹下蕭蕭井梧葉。”也許由于對幸福的回憶,在回憶的當時是令人愉快的,并可以暫時忘卻眼前的孤苦,他又進而問取月輪:你還記得與否?她手中那柄輕紈小扇,曾在夏夜的月下驅暑,秋來時又擱置不用,幾番涼熱,你都曾親見;現在是花落人分,愁恨滿懷,可你這往事全知的月輪,為什么卻在我面前灑下毫無同情感的茫茫寒色?更惱人的還有月下飄來的簫聲,它更助月夜的清寒,甚至要用凄涼的聲音,使這令人不勝孤寒的秋夜爆裂開來。這首詞從問月開始,先問它為何而圓缺,把它與人世的苦樂聯系在一起,然而又實寫出人間一對情人的生死別離,進而惱怒月輪不該此夜清圓;為了找月輪做見證,又向它憶述月下花前的往事,傾吐滿腹愁苦;但最后點明,月色茫茫,不關人世離別苦,使開頭之問得到了結。題材中到處都寓有深沉誠摯的情思,并又見諸有如清流直瀉的詩行,內容與形式結合得非常完整,格調自然得體。
上一篇:王翰《涼州詞》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蘇舜欽《城南感懷呈永叔》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