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風動中夜,邊馬嘶且驚。
壯士匣中刀,猶作風雨鳴。
飛將不見期,蕭條阻北征。
關(guān)河空杳靄,煙草轉(zhuǎn)縱橫。
披衣視良夜,河漢已西傾。
國憂今未釋,何用慰平生?
王夫之(1619—1692),字而農(nóng),號姜齋,湖南衡陽人,是明末清初的學者、唯物主義哲學家、文學家、愛國志士,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王夫之早年即關(guān)心社會政治,與友人管嗣裘等創(chuàng)造“行社”、 “匡社”,研究改革社會的學問。明王朝在北京的政權(quán)被農(nóng)民起義推翻以后,清兵進關(guān),繼而又大舉南下,作為愛國志士的王夫之,1648年10月在家鄉(xiāng)衡州起兵抗清,終因力量不足,戰(zhàn)敗兵潰。之后他又千里步行,到廣東肇慶南明桂王政權(quán)下就職,打算繼續(xù)抗清,由于那里政治腐敗,王夫之被排擠出來,回歸故里,定居在衡陽以西的石船山下,世人稱為船山先生。他后半生主要從事學術(shù)文化的著述工作,寫書一百多種,八百多萬字,有很高的學術(shù)價值。王夫之的詩詞散文也有較高成就,不僅內(nèi)容充實,而且文詞情采豐盈,是清代文學中的重要一家。
從詩的內(nèi)容推斷,本詩大約寫于詩人起兵抗清失敗不久時,貫穿在詩中的思想感情是國憂未解,壯心難平。詩中集中寫了一個不眠之夜的感受與想望。詩人在夜間憂不能寢,夜半時聽悲風怒號,并有戰(zhàn)馬的驚風嘶叫,這時他的心情十分激動,聽自己鞘中的寶刀,也隨著這風號馬嘶而鳴吼起來。這種情境催人更加憂心國事。想如今,愛國勇士的抱負看不到克遂之期,阻抗北來清兵的大計遭此蕭條冷落。北國的雄關(guān)大河本是據(jù)險以守的要地,然而此日卻空余在云煙迷茫之中,唯有野草縱橫,任人踐踏了。想到此,不僅睡不著,也更臥不安,詩人披衣去到戶外,仰望夜空中的河漢,已經(jīng)西斜,眼看黑夜就要過去了。可是明天可能做到些什么呢?抗清復國的殷憂未解,用什么才能使我的心志得到安慰呢!詩人認為此外別無他計了。這首五言古詩寫得蒼勁悲涼,情意深沉,情境和諧,層次非常清楚,詩意進展自然。開頭四句是寫夜聽,有聲的是風、馬、刀,它們翻動了詩人的心海波濤。中間四句是寫夜想,想的是北征受阻,關(guān)河零落,國家亡破。后四句寫的是夜望。望見的是河漢西傾,夜色凄涼,使人憂憤難平,至此詩雖結(jié)束,但余韻無窮。
上一篇: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王昌齡《從軍行》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