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山風景名勝區·靈谷寺》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鐘山東麓。始建于南朝梁天監十三年(公元514年),梁武帝女兒永定公主葬高僧寶志和尚于鐘山獨龍阜,并建有開善寺及五層高的志公塔。明初改建為蔣山寺,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以“塔逼宮禁”為由,把蔣山寺和志公塔遷至今址。該寺建成以后,朱元璋賜名靈谷禪寺,并御書“第一禪林”匾額于石門洞。當時從山門到梵宮長達2.5公里。寺中有琶琵街、萬工池(放生池)、無量殿、梅花塢、寶公塔、八功德水等名勝;號稱東南名剎。清康熙、乾隆兩帝六次南巡,均親臨該寺,并留有宸翰。寺內萬松參天,號稱“靈谷深松”,系清初金陵48景之一。上述諸景,大多毀于清咸豐、同治年間的戰火?,F寺內的無量殿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整個建筑,不施寸木,全由巨磚壘砌而成,故又稱“無梁殿”。同治六年(1867年),曾國藩在無梁殿東建造龍王廟,光緒年間(1875—1908年),又陸續修建了寶公塔、金剛殿和天王殿。1928年,國民黨政府決定在靈谷寺舊址建國民革命陣亡將士公墓,靈谷寺原有的佛像全部并入龍王廟中。將原萬工池以北作為公墓入口,在天王殿舊址建陣亡將士牌坊一座,坊前置有石雕貔貅一對,無量殿辟為陣亡將士紀念堂,堂北即為公墓。墓曠再北為松風閣,建于1929年,原為陣亡將士紀念館,館后為陣亡將士紀念塔,建于1931~1933年,塔高60.5米,9級8面,通稱靈谷塔。
〔古詩文賞析〕 踏莎行·經鐘山過靈谷寺看梅 清·鮑夔生
草沒頹垣,煙迷舊闕,杜鵑聲里人愁絕。白頭宮監倚斜陽,相逢指點閑游客。剩山殘水,荒煙斷碣,無聊且向招提歇。如何往事暗傷心,低徊欲對梅花說。
靈谷寺位于鐘山東麓,明初,太祖朱元璋相中六朝高僧寶志法師的墓地及蔣山寺,特將此地辟為自己的陵寢所在地。為了表示他的歉意,下旨將寶志的墓地遷葬至今靈谷寺。當年寺宇的規模很大,為金陵三大寺之一。朱元璋親筆為靈谷寺題寫了“天下第一禪林”的碑額。及至清代,靈谷寺迭遭兵亂,寺宇已漸趨荒蕪,但寺中的梅花名氣依然很大,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往品賞。
該詞以冼練的筆法,描繪了作者觀賞梅花的過程以及由此對歷史滄桑之變的凄婉心情。起首三句,極力描繪了鐘山經過明亡以后的諸多劫難,呈現出一派蕭條荒涼的凄慘的背景。作者通過“沒”、“頹”、“迷”、“舊”等字眼,勾勒出了古寺的荒涼,令人油然產生了“寺荒蓑草、鳥嗚驚心”的意境:“野草淹沒了坍塌的院墻,煙嵐迷住了舊時的門闕,已經是一派荒蕪的景象,偏偏這時又傳來杜鵑那令人愁絕的凄婉的叫聲?!币呀浭窍﹃栁飨碌臅r分,由于荒蕪,舊時的山路更令游人難以認清,這種時刻,對于游客來說,多么需要一位導游啊!
“白頭宮監倚斜陽,相逢指點閑游客。”游人正在為尋路而發愁之際,倚立斜陽之下的白發老宮監,正伸手揚臂,向游人指點迷津。“白頭”一句不僅勾勒出了老監閑情自適的情景,而且對老宮監指迷津的形象地描繪得栩栩如生。
下闋描寫游人步入寺中,原以為可以目睹一片“十萬瓊枝、矯若銀虬、翩如玉鯨”的梅花怒發的勝景,但是由于四圍環境過于凄寒,使得游人的心緒受到了很大的破壞,在這種心緒的影響下,昔日的綠水青山,在游人的眼中,也成了“剩水殘山,荒煙斷碣”。作者連用了“?!?、“殘”、“荒”、“斷”四字,不僅與上闋的“沒”、“頹”、“迷”、“舊”四字遙相呼應,也進一步烘托了“古寺荒涼、鳥鳴心驚”的氛圍。在這種環境下,游人還會有什么舒暢的心情呢?只能引起游人的百般的惆悵?!盁o聊”可理解為心情無所寄托,亦可作“無賴”,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只好勉強在寺院里住下?!罢刑帷?,泛指寺廟,這里專指靈谷寺。大好的河山,怎么會成為“剩水殘山”呢?昔日莊嚴肅穆的寺宇,怎么會成為頹垣、斷碣呢?回憶起往事,想到歷史上滄桑巨變,不由得不令人暗自傷懷。對于造成這一局面的原由,作者心里是一清二楚的,但是在清代文字獄的高壓政策下,作者又能說什么呢?“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只為稻粱謀”,文字獄的教訓是太深刻了,這是萬萬隨意不得的,作者的知心話無人可訴,無處可敘,他只好徘徊在梅林之間,把象征清雅、高潔的梅花作為他的知已,悄悄地向她吐露自己的心聲。
(袁曉國)
上一篇:詠《涪陵》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南京·煦園》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