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小雅》
伐木丁丁, 鳥鳴嚶嚶。
出自幽谷, 遷于喬木。
嚶其鳴矣, 求其友聲。
相彼鳥矣, 猶求友聲;
矧伊人矣, 不求友生?
神之聽之, 終和且平。
〔矧(shen)〕何況?!惨寥恕尺@人。〔友生〕朋友?!采裰犞硽v來注解紛歧:一般多釋為“神明聽之”。《洪范》五行傳注作“神之圣之”,心明曰圣,神謂神化,明謂明徹。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釋神為慎,誡也;釋聽為從,聽從也。
這是《小雅》中宴享親友的樂歌,全詩三章,這里選的第一章,是《詩經》中談論友誼的著名篇章。這十二句意譯如下:
伐木響丁丁,鳥兒叫嚶嚶,飛自深谷里,落到喬木上。那嚶嚶鳥叫呀,尋求朋友來和鳴。看那鳥兒呀,還求朋友和鳴,何況我們這些人啊,怎么能不要友朋?神明聽說人類相親相愛,也會降下和樂安寧。
全詩以伐木起興,由丁丁的伐木聲引發鳥兒嚶嚶的鳴聲,然后以鳥類作譬,抒發議論。在大自然中,鳥禽尋求和鳴是習見的現象,作者就以這淺近的事例,來勸說人類要交結朋友:鳥兒尚且頻頻呼喚同伴來和鳴,何況我們人類呢,難道還不如鳥兒嗎?人類應該象鳥兒一樣相親相愛,社會也就實現了幸福和平。
以詩言理,大多流于枯燥平板。這首詩運用了比興手法,使用了擬聲、對比、反問等修辭手段:前四句摹聲繪色,景物如畫;中四句以鳥作譬,要言不煩;末四句一個反問句自問自答,又饒有風趣。全章句法多變化,通過生動的形象說明道理。這樣的寫法,對后人以理入詩,頗多參考之處。詩中“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早已成為后人習用的尋求友誼的成語。
上一篇:《代小子廣孫寄翁翁·宋·孔平仲》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凱風·《詩經·邶風》》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