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邢昉·避兵還舍率題壁間》原文賞析
江村歸日暮,桑柘半成墟。唯有蓬蒿色,青青滿故廬。
此詩作于明末清初兵亂之中。詩人回到家園,看見園廬蒿藜滿目荒涼,于是在舊舍的墻壁上題寫了這首即景抒懷的五絕。
“江村歸日暮,桑柘半成墟。”二句寫詩人在黃昏時分到家,看到的悲涼情景,“桑柘”即“桑梓”,本義為鄉里所植的社樹,一般用來代稱家園、故國。“桑柘半成墟”,即故鄉一半已毀于戰火,化作丘墟。可見戰爭對農村的破壞到了何等程度!詩人在歸途之中,必定已有種種不祥的預測,或許也曾道逢鄉里人,打聽家中有阿誰來著。然而親眼見到故園荒蕪的情景,仍令其悲酸不已!
“唯有蓬蒿色,青青滿故廬。”二句是對“桑柘半成墟”的具體刻畫。本來園廬丘墟,即是荒無人煙。而作者偏不從“無”的方面著筆,而從“有”的方面設想,而有的又只是滿屋“蓬蒿”而已,這就更加突出了兵禍之后故鄉的凋敝。“正面不寫寫反面”,后而取得含蓄深厚的意味,這與漢樂府《十五從軍征》“兔從狗竇入”一段描寫,實有異曲同工之妙。當然,絕句的結尾使用限制性詞語來形成感嘆性語調以強化感情色彩,是唐人已有的創造。如“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李白)、“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賀知章)等等。此詩仍沿用這一現成格局,但在具體表情上卻仍有新鮮之處。本來,“青青滿故廬”五字給人的應是一種有生氣的、多情的印象;但可惜這“青青滿故廬”的不是柳色,不是別的樹色,而是蔓延叢生的“蓬蒿”,即雜草之“色”,這就令人遺憾乃至悲涼了。
上一篇:古詩《王世貞·送妻弟魏生還里》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徐熥·郵亭殘花》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