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袁枚·偶然作》原文賞析
顏回無宣尼,一瓢何足算!宰相三十年,雖庸有列傳。君子愛其名,名權非我擅。但看十七史,遜我者大半。
詩共十三首,這是第五首。這類詩題是指偶然觸景觸事有些感想寫出來的詩,一般篇幅不長。袁枚這組詩是因讀書而起的感慨。
司馬遷在《伯夷列傳》結尾說:“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巖穴之士,趨舍有時,若此類名湮滅而不稱,悲夫。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上,惡能施于后世哉?”這大概給袁枚以啟發,名之傳不傳,往往并不由自己作主,看機會,看條件,于是他用兩種人作鮮明對比。
“顏回無宣尼,一瓢何足算!宰相三十年,雖庸有列傳。”孔子在眾多弟子中獨稱顏回為好學,“一簞食,一瓢飲,在陋蒼,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如果不是孔子的稱道,一簞一瓢算得了什么呢?這是代表德行高尚的人也必須有人稱道才能顯名于后世。而另外一些達官,毫無足稱,庸庸碌碌,只要做到三十年宰相,史家總要給他立傳。
由這兩種對照,可見出名之權非自己所能專有:“君子愛其名,名權非我擅?!背雒⒉灰欢ǜ呙?,盡多庸碌之輩,回顧歷史,不如自己的甚多,“但看十七史,遜我者大半”!
這是信手寫來的小詩,近于議論。雖然觀點受到《史記》的啟發,但他在牢騷中表現十分自信,敢于說出“但看十七史,遜我者大半”的話,正是性靈的流露,有袁枚的鮮明的個性。這一年他四十歲(第十首“吾年正四十”),四十而不惑,卓然自信,使人佩服。小詩看似信筆寫成,十分口語化,但結構仍然嚴謹。上文有“宰相三十年,雖庸有列傳”,所以結尾說“但看十七史,遜我者大半”,相互呼應,表現對平庸的達官們的鄙視。這是十三首中之一,所以結尾又像完、又像未完。第一首起句:“三寸鼠須筆,千秋爭名家”是總起,強調不朽,全組最后一首說到“圣人重躬行”結尾說:“未必兩廡坐,果然圣人徒,未必兩廡外,都與圣人殊!圣人不復生,我夢終蘧蘧”才是全詩的總結。聯系全組詩,才能加深對所選這首詩的理解。
上一篇:古詩《錢大昕·五月》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吳嘉紀·內人生日》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