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十二峰1,皆在碧虛中。回合云藏月2,霏微雨帶風。猿聲寒過澗3,樹色暮連空。愁向高唐望,清秋見楚宮。
沈云卿尚矣,如茂政亦已得頷下之珠,此不能過也,而品味彌清。
【校記】
1.峰,《全唐詩》一作“重”。
2.月,《全唐詩》一作“日”。
3.過澗,《全唐詩》一作“度水”。
【箋釋】
[巫山高] 《樂府詩集》卷一六“漢鐃歌·巫山高”:“《樂府解題》曰:‘古辭,言江淮水深,無梁可度,臨水遠望,思歸而已。若齊王融想象巫山高,梁范云巫山高不極,雜以陽臺神女之事,無復遠望思歸之意也。又有《演巫山高》,不詳所起。”詩題,《全唐詩》卷二八五作“巫山高”,一作“巫山高和皇甫拾遺”。
[巫山] 山名。在今四川、湖北兩省邊境。北與大巴山相連,形如“巫”字,故名。長江穿流其中,形成三峽。李白《古風》其五八:“我行巫山渚,尋古登陽臺。”巫山之上,群峰疊起,其著者有十二峰,峰名說法不一。據宋祝穆《方輿勝覽》載十二峰為:望霞、翠屏、朝云、松巒、集仙、聚鶴、凈壇、上升、起云、飛鳳、登龍、圣泉。元劉塤《隱居通議·地理》據《蜀江圖》則為:獨秀、筆峰、集仙、起云、登龍、望霞、聚鶴、棲鳳、翠屏、盤龍、松巒、仙人。宋陸游《入蜀記》卷四:“巫山峰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太華衡廬皆無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見,所見八九峰,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唐喬知之《巫山高》:“巫山十二峰,參差互隱見。”
[碧虛] 碧空;青天。南朝梁吳均《詠云》:“飄飄上碧虛,藹藹隱青林。”唐張志和《玄真子·碧虛》詞:“碧虛冥茫,飄輪斡乎乾,湫盤浮乎坤。”此處謂巫山諸峰高入云。
[高唐] 戰國時楚國臺觀名。在云夢澤中。傳說楚襄王游高唐,夢見巫山神女,幸之而去。宋玉《高唐賦》序:“昔者楚襄王與宋玉游于云夢之臺,望高唐之觀。”庾信《望美人山銘》:“高唐礙石,洛浦無舟。何處相望,山邊一樓。”后遂用為巫山的代稱。杜甫《晚晴》:“高唐暮冬雪壯哉,舊瘴無復似塵埃。”
[楚宮] 杜甫《夔州歌十絕句》:“巫峽曾經寶屏見,楚宮猶對碧峰疑。”《對床夜語》卷五:“宋玉《高唐賦》云:‘昔楚襄王與玉游于云夢之臺,望高唐之觀,其上獨有云氣。王曰:“此何氣也?”玉對曰:“昔先王嘗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聞君游高唐,愿薦枕席。王因幸之。”’又《神女賦》云:‘襄王使玉賦高唐之事,其夜王寢,夢與神女遇。’詳其所賦,則神女初幸于懷,再幸于襄,其誣蔑亦甚矣。流傳未泯,凡此山之片云滴雨,皆受可疑之謗,神果有知,則亦必抱長憤于沈冥恍惚之間也。于濆有詩云:‘何山無朝云,彼云亦悠揚。何山無暮雨,彼雨亦蒼茫。宋玉恃才者,憑虛構高唐。自重文賦名,荒淫歸楚襄。峨峨十二峰,永作妖鬼鄉。’或可以泄此憤于萬一也。”
【輯評】
《對床夜語》卷五:羅隱《隴頭水》云:“借問隴頭水,年年恨何事?全疑嗚咽聲,中有征人淚。”于濆云:“借問隴頭水,終年恨何事?深疑鳴咽聲,中有征人淚。”所賦同,造語同,未有議其非者,今人則豈無剽竊之疑。又如皇甫冉詩云:“巫峽見巴東,迢迢出半空。云藏神女館,雨到楚王宮。朝暮泉聲落,寒暄樹色同。清猿不可聽,偏在九宵中。”李端云:“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虛中。回合云藏日,霏微雨帶風。猿聲寒過水,樹色暮連空。愁向高唐望,清秋見楚宮。”句意亦同。
《詩藪內編·近體中·七言》:唐五言律起句之妙者:“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克氣滿林香,春游不可忘”,“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柳暗百花明,春深五鳳城”,“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灞上柳枝黃,爐頭酒正香”,“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片雨過城頭,黃鸝上戍樓”,“駿馬似風飆,鳴鞭出渭橋”,“巫山十二峰,皆在碧空中”,或古雅,或幽奇,或精工,或典麗,各有所長,不必如七言也。
《瀛奎律髓》卷三三方回評:工而穩。馮舒評:清華。馮班評:名篇。何焯評:點化“云”、“雨”兩字,皆有“高”字意。所以佳。李光垣廉政:“空”字復。紀昀評:三、四點化“云”“雨”字無跡。又:一“穩”字盡此詩所長。
上一篇:《贈康洽》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經漂母墓》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