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高啟·晚次西陵館》原文賞析
匹馬倦嘶風,蕭蕭逐轉蓬。地經兵亂后,歲盡客愁中。晚渡回潮急,寒山舊驛空。可憐今夜月,相照宿江東。
元順帝至正十八年(1358),作者二十三歲時,為了考察社會、擴大見聞,曾漫游吳、越三年。當時,杭州、紹興這一帶,正是張士誠、朱元璋、方國珍和元軍混戰爭奪的地區,戰火紛飛,滿目殘破景象。歸來后曾整理編集組詩《吳越紀游》十五首。序中曰:“此所以寫行役之情,紀游歷之跡,與夫懷賢吊古之意,亦往往而在?!北酒鄬懹谶@一期間,惟因是五律,故未收入這組五古詩內。
西陵,在今浙江省蕭山縣西北十余里,面臨浙江,春秋時越國范城固守之地,五代時吳越王錢镠忌陵字,改名西興?!秴窃郊o游》第七首《夜抵江上候船至曉始行》,首句曰“夜辭西陵館”,當與此詩相先后,可以參看。二詩大抵都是“寫行役之情”的。只是此行的地域、時間較為特殊,已見上述,所以其所見景象不免籠罩著一種冷落蕭條的氣氛,其“情”亦自不免顯得凄苦低徊。
題曰 《晚次西陵館》,而詩卻從“次”前遠處落筆,直接描寫宿館者,只末尾二句而已。
首二句,寫人在草木搖落、四望荒冷的環境中,如蓬草隨風飄轉地行進著。曰 “匹馬”,見得不是結隊成群,孤獨之狀可知。曰 “倦嘶風”,固是寫馬之疲憊無力,而人之情態亦不難想見于言外。這樣,在一片蕭條的背景中,一個孤獨疲憊的行役者的形象,已初步顯現在讀者面前了。
三、四句,由外部形象更深入一步,寫其內心的情感、狀態。前句謂其所行經者為連綿的戰亂之后的地方,那么,斷壁頹垣,居人稀少,行進之艱難,旅途之辛苦,均不難想見。次句謂時值歲末,年節在即,鄉思正濃。社會的亂離,思親的愁緒,縈繞糾結于其心際,與首二句合著,這個行役者的形象自會更見充實、真切而富于感染力。
下半四句,方才漸次及于宿館?!兑沟纸虾虼習允夹小吩娗胺鶎懙溃?“夜辭西陵館,霜谷猿叫歇。津卒未具舟,天險不可越。漁商集候渡,寒立沙上月。蒼煙隱遙停,益覺潮漲闊?!闭梢谱ⅰ巴矶苫爻奔薄本洹R雇淼亩煽?,回潮寬闊迅急,至使漁者商賈都立于寒夜沙灘以候渡,作者自只能暫宿“寒山舊驛”?!绑A”而曰 “空”,正與前“地經兵亂后”句相應,且又進一層: 不惟城邑人家殘破,山間的驛館亦空寂寥落。惟其“空”,故又下啟末二句: “可憐今夜月,相照宿江東?!贝艘顾摒^,惟有天上的月光與己做伴,其空寂孤冷之狀,更宛然如在目前。它又回應開篇“匹馬”之義,使全詩首尾圓合,內義脈貫,成為一個渾然整體。
上一篇:古詩《鄭珍·晚望》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張養浩·晨興用俞立之韻》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