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錢載·夜行將至柳前作》原文賞析
柳前跋馬經三度,雨后題詩剩一心。滕縣南來眾山靜,徐州東下大河深。浮生那必關天地,轉瞬真憐即古今。明月落將滄海外,暫教不見鬢毛侵。
這首詩作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作者時年六十六歲。此詩抒寫夜行道中的心情以及對人生的感慨。
“柳前跋馬經三度,雨后題詩剩一心。”柳前,又作“柳泉”(今江蘇銅山縣北)。詩中以“柳前”借對“雨后”,將地名巧妙嵌入詩句中,使本無意味的地名,變得引人聯想,富于美感。跋馬,撥馬,掉轉馬頭。嚴武《巴嶺答杜二見憶》詩云:“跂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勝悲。”一心,佛家謂“一心者,心無異念故”、“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者則清凈報土嘉因也”。詩中或用此義。詩人帶著回顧往昔的心情,說自己到柳前跋馬已有許多回了,那也許是年輕時候的事,也可能有中年時候的經歷。總之,這次再到柳前時,總有難以名狀的心緒。旅程中,一場雨水剛過,夜竟像洗過一般,詩人心中此刻也惟剩沉靜空寂而已。“滕縣南來眾山靜,徐州東下大河深。”大河,指黃河。清代黃河流經徐州,故道與今不同。頷聯二句寫旅途景色,眾山入靜,大河不語。同時,也是承“雨后題詩剩一心”,寫一路行來的主觀感受。將“滕縣南來眾山”歸于一“靜”;將“徐州東下大河”著一“深”字。可見孤寂的征程,靜默的心情,還有不停奔波的單調無聊。而且兩句工對,讀來頗有行進感。萬籟俱寂,雨后兼程,詩人聽著馬蹄聲,忽生感慨: “浮生那必關天地,轉瞬真憐即古今。”頸聯是說,滕縣南來眾山,徐州東下大河,這些幾度途經的山川,還有這幾度跋馬的柳前都依然如故。可是真正傷感、悲哀的是人生轉瞬即將垂暮,過去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這兩句頗富哲理,“轉瞬” 即“古今”,這是對時光流逝的極度夸張,表達詩人感觸之強烈。“明月落將滄海外,暫教不見鬢毛侵。”承頸聯收結,點出夜行。李白詩云: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這是就古今人生常與變而言,若以一個人的一生看也莫不如此。那輪明月曾照著年輕的詩人走過這山川,如今,這位詩人仍然營營奔走在舊日走過的亂山之間,鞍馬勞頓,已是老境霜鬢。詩人自嘲,幸好那輪明月今夜落將滄海之外,且教她不要看見我這一夜又添多少白發。
通觀全詩,“浮生”、“一心”與“滕縣南來眾山”、“徐州東下大河”、“天地”、“古今”、“明月”、“滄海”這些廣大宏闊的意象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表現出夜行者的壓抑以及人生的渺小。
上一篇:古詩《李漁·夏寒不雨為楚人憂歲》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俞明震·大雪登烏稍嶺》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