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李漁·夏寒不雨為楚人憂歲》原文賞析
江風五月尚颼颼,疑是生寒應麥秋。暑雨不多難望歲,密云雖布轉增憂。四方豐歉覘三楚,兩載饑寒遍九州。民命久懸倉廩絕,問天何事苦為仇?
此為憫民詩。《清史稿》卷四十三災異志載:“順治三年平樂永安州大旱,二月至八月不雨。臺州自三月不雨至于五月。紹興府自四月至八月不雨。金華府屬旱,東陽自四月至九月不雨,浦江旱。南昌各府自五月至十月不雨,大旱。秋,萍鄉、萬載大旱。”詩中反映的可能即斯年三楚亢旱,赤地千里,民不聊生的苦況。
首聯,“江風五月尚颼颼,疑是生寒應麥秋。”按理詩人家鄉金華府蘭溪縣已進入梅雨期,是收麥插秧的大忙季節。詩人說,蘭江、衢江的風送來陣陣寒意,好像真到了麥子成熟期。《禮記·月令》:“孟夏麥秋至。”意為初夏麥子豐收季節到來。可是此年氣候反常,因久旱不雨,麥子到了五月籽粒仍干癟無實,令人憂愁。頷聯,“暑雨不多難望歲,密云雖布轉增憂”。難望歲,即很難指望有收成了。農夫心急如焚,望眼欲穿,好容易盼到天空布上烏云,但又并不下雨。一次又一次失望,使其憂心忡忡。此聯工整,寫農夫心境如在眼前。頸聯,“四方豐歉覘三楚,兩載饑寒遍九州”。宕開一筆,生發開去,放眼四海,境界為之開闊,思想轉向深沉。南自江陵,東至江、浙,西達彭城的三楚地區連年災荒,現在又遭大旱,對全國經濟將會產生更大的影響。眾所周之,今江、漢、兩淮、錢塘、泗水、沂水流域乃全國重要糧產區,“民以食為天”,舉國都注視這片地區的農業豐歉。兩年的失收,使全國發生饑荒,餓殍遍野,哀鴻滿地。詩人面對此景,痛苦極了,顯示出關心民瘼的責任感與高尚情操。尾聯,“民命久懸倉廩絕,問天何事苦為仇?”詩人目擊心傷,悲憤地問天,人民生命像被倒掛著一樣危急,糧食倉庫斷絕了來源,你為何要這般過不去,苦苦地作對呢?其實,詩人是借罵天而罵人,因為荀子《天論》有明訓: “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是無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則是雖并世起,無傷也;上暗而政險,則是雖無一至者,無益也。”詩人向自明末至清初的一個個治政不明的統治者發出責問,顯示出戰斗性。
“笠翁之曲,工部之詩,俱得力于兵火喪亂,可見文人遭遇,無境不可,不必定為太史公以名山大川為有益之地也。”(莫愁釣客、睡鄉祭酒為李漁傳奇 《巧團圓》所寫批語)李漁的詩詞亦不例外,其沉郁悲抑之調,確類杜甫,其語言通俗明快,又似香山,皆取得相當成就。此詩獨具風采,筆觸之酣暢潑辣有不減元明人處,直攄胸懷,自然流暢,不假前人斧斤,故而開了 “性靈”派之先河,袁枚《隨園詩話》云: “李漁詞曲尖巧,人多輕之,然其詩有足采者。”
上一篇:古詩《江湜·夏夜》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錢載·夜行將至柳前作》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