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溪亭
戴叔倫①
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fēng)十二闌②?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注釋】
①戴叔倫(732—789):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曾任撫州刺史、容管經(jīng)略史。其詩多表現(xiàn)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diào)。明人輯有《戴叔倫集》。《全唐詩》存詩兩卷。
②十二闌:十二:形容數(shù)目多。闌:欄桿。
【詩本事】
蘇溪在今浙江義烏縣附近。
【賞評】
這是暮春時候。蘇溪亭上一望,只見漫漫百草,已是“天涯芳草無歸路”了。這時人們不再來賞春,亭臺寂寥,東風(fēng)之中,是誰還在此倚遍闌干?似乎無人知其憑闌之意,詩人也沒有說,下句只接著道:這里原本有燕子舊巢,可不知何故,它們今年竟沒有飛回。而現(xiàn)在春天快告辭,時間已太晚,去年舊燕不會再來了。迷蒙的煙雨籠罩著一片沙洲,淡白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的姿容而顯得有些凄楚,婉曲傳出了倚闌人的惘然和哀愁。
全篇浸透在如此幽然惆悵的氛圍里,詩人卻未說明原因;只從“燕子不歸春事晚”中,我們感到“倚闌人”似乎有所等待,可直到心都覺得蒼老了,所期待的事還未發(fā)生,所期待的人仍未歸來。也或者詩人并不期待什么,只是“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在一年最美季節(jié)流逝的時候感到了莫名的失落和感傷。這首詩的好處就在很美地寫出了這種感傷情緒,闌干十二,杏花煙雨,令人想見一個濕潤微冷的、惆悵的暮春江南。
上一篇: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抒情贈友離別詩賞析
下一篇:馬 戴《落日悵望》抒情贈友離別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