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湘州贈親故別
君留朱門里,我至廣江濆。
城高望猶見,風多聽不聞。
流蘋方繞繞,落葉尚紛紛。
無由得共賞,山川間白云。
這首詩,是吳均離開湘州后,在旅途中為贈別親友所作的。湘州,即今湖南長沙。
本詩通過對別情的敘寫,表現了詩人與親友之間深摯的感情。
首聯,寫“分手”。 “君留朱門里,我至廣江濆”。以“君留”與“我至”對仗言之,點明“贈親故別”之題意。以“朱門里”與“廣江濆”對仗言之,言相去之遠,山長水闊,無由相會,暗寓后會難期之慨。此聯為起承轉合中之起句,言你留在豪貴的朱門之家里,我將遠去他鄉,一直要到廣江邊上。一別經年,不知何時才能相見。起句,情緒驟起波瀾,叩人心弦。
次聯,承首聯寫分手,繼寫“不忍分手”。
“城高望猶見,風多聽不聞”。寫詩人漸行漸遠。遠雖則遠,回首矚望,仍能獲見親友佇立城上含情目送之狀,風陣陣吹著,雖然聽不清了,但還在大喊叮嚀。 “望猶見”,勉強還能看見之意,極寫親友目送,久立不去,也極寫詩人不斷回首的依依之情。詩句正是通過人物象“望”和“聽”這樣的細微動作,謳歌深摯的感情的。
一、二聯, “分手”與“不忍分手”的描寫,在小詩中掀起波瀾。詩意起伏,叩人心弦。
三聯,轉句。寫別后路上的景致。所謂“轉”句,是指從情緒上看,此聯較前兩聯略顯平和。不象前兩聯, “分手”、 “不忍分手”那樣劇烈起伏。
“流蘋方繞繞,落葉尚紛紛”。蘋,亦稱四葉菜、田字草,多年生淺水草本植物,根莖匍匐泥中,葉柄長,常見于水田、池塘、溝渠中。大意是:蘋草依水流動,莖葉正纏繞不清。滿目深秋景色,無邊落木正蕭蕭而下。作者別恨在心,就好象戴有色眼鏡取景,舉目所視,多生離別的感慨。詩人見蘋草,則曰“繞繞”,難以分開;見樹木則落葉紛紛,有凄傷的心緒。因此,這一聯雖在字面上略近平和,但實際上,也含蓄著難泯的惆悵。
四聯,結句。寫思情觸景又生。
“無由得共賞,山川間白云”。三聯寫景,潛隱別愁之思, “無由得共賞”句,則明申離別的遺憾。 “無由”一詞,呼應著“朱門里”與“廣江濆”的遙遠阻隔,也悲嘆著相會的無期。才平息下的感情波瀾,又動蕩起來。 “山川間白云”,系“篇終入昏茫”之語。按,古人于篇終常把復雜、難于盡述的感情,寄化于大自然之中,以寫景之句作結。如: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山川間白云”亦類于此。白云游蹤不定,飄忽山川之間,不知所之。作者的情緒、感喟,也可以在景物中透露出來,但又十分含蓄,耐人咀嚼。三聯寫景,其實也有“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的起興作用。觸景傷情,寫“流蘋方繞繞,落葉尚紛紛”,正是為了引出“思共賞”而“無由”的遺憾。正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之景,引出“君子好逑”之慨一樣。
諺云, “文似看山不喜平”,詩也如此。本詩波瀾橫生,一收一縱,一張一弛之間,詩境曲折生動、感情脈絡,從“分手”起,繼之“不忍分手”,旅途觀景,感情似見平靜,繼之觸景思情又生,使人感到詩人的別思是不能排遣淡忘的,表現了深摯的友情。
上一篇:發后渚|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吁嗟篇|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