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元好問·出都》原文賞析
漢宮曾動伯鸞歌,事去英雄不奈何!但見觚棱上金爵,豈知荊棘臥銅駝!神仙不到秋風客,富貴空悲春夢婆。行過蘆溝重回首,鳳城平日五云多。
元好問于乃馬真氏三年(1245)秋天,出雁門到燕都,這年冬天離開。詩中抒發了詩人故國河山之思,感情極為沉痛。
首聯說:“漢宮曾動伯鸞歌,事去英雄不奈何!”這是借用梁鴻之典來寫亡國之思。后漢的梁鴻,字伯鸞,平陵人。他出關過洛陽時,曾作《五噫歌》表示對帝京豪奢的震驚和感慨:“陟彼北邙兮,噫!顧瞻帝京兮,噫!宮室崔巍兮,噫!民之劬勞兮,噫!遼遼未央兮,噫!”這詩顯然是揭露統治者的諸多豪奢,嗟嘆人民的劬勞之悲,每句用一“噫”字,表示心靈的強烈震撼。詩中以“漢”代“金”,指出金代的統治者,奢華不知自振,曾引起有識之士的共鳴。因而下句慨嘆大勢已去,即使是再多的保國英雄,也都無可奈何了。此聯的優點是用典靈活,寓意深邃而又自然。
頷聯“但見觚棱上金爵,豈知荊棘臥銅駝!”上句用班固《西都賦》之句:“上觚棱而棲金爵”,觚,即棱角。爵,同雀。下句用《晉書·索靖傳》之典。史載,索靖料事如神,頗有灼見先知,他預測天下必將大亂,因而指著洛陽宮門的銅駝悲嘆道:“會見汝在荊棘中耳。”后來果然國家滅亡,雄壯巍峨的宮殿也變成了荊棘叢生的廢墟。此二句是說,金代的統治者只知道修建巍峨聳立、裝飾華奢、金光閃閃的金雀殿堂,他們哪里懂得不修明政治、不加強武備而帶來社稷傾覆、山河破碎、宮殿為墟一片凄慘敗亡的景象呢?此聯用典恰切,對仗工穩而又感慨沉痛。
如果說頷聯還只是從表面上揭示統治者的奢華,那么頸聯就更深入到了統治者的腐朽本質和亡國原因了:“神仙不到秋風客,富貴空悲春夢婆。”“秋風客”即漢武帝,他本人佞佛求仙,總是夢想長生不老,又曾作《秋風辭》,他死后,人們譏其求仙而未逃脫“秋風過客”的結局。唐詩人李賀曾作《金銅仙人辭漢歌》,首句便是“茂陵劉郎秋風客”。下句用蘇軾被貶的一個故事。一次,蘇軾被遠謫昌化(今廣東舊昌江東南),負大瓢,歌行田間,有一古稀老嫗嘆曰:“內翰昔日富貴,一場春夢。”上下句合觀,意謂作了至尊的皇帝,還妄想成為神仙;得到富貴的高官,還妄想永生富貴。朝中君臣,只圖永世安逸享樂,全無以生命保社稷之赤誠。其結果是,奢望做神仙的變成了秋風中的匆匆過客,想得永生“富貴”的人也只能悲嘆“春夢”一場。上下句以“不到”、“空悲”為互文,用典頗帶調侃譏諷意味,充分揭示了社稷不在天命,而在人治的真理,從而又為尾聯的抒情張本。
尾聯寫“出都”感慨: “行過蘆溝重回首,鳳城平日五云多。”“鳳城”,即禁城、皇宮。出京南行,走過蘆溝橋回首而望,只見京城上空“五云”如織,因而感慨地說,人們都說五彩祥云是帝王的瑞氣所致,但“鳳城”的平日就有五彩之云如繪,哪里是什么帝王瑞氣呢?言下之意,王朝的興亡,全在人治而非天命。尾聯表現了詩人樸素的唯物歷史觀。
此詩用典頗多,而典故又用得靈活而恰當,因而拓寬和加深了詩的內容涵量,能于精練中見出思想的深厚度,讀來韻味深沉綿長。
上一篇:古詩《沈明臣·凱歌》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袁枚·十二月十五夜》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