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譚嗣同·邠州》原文賞析
棠梨樹下鳥呼風,桃李溪邊白復紅。一百里間香似海,孤城掩映萬花中。
這是作者入甘省親途中所作紀游詩之一。邠(bin)州,即今陜西省彬縣,在西安市西北約二百五十里。境內(nèi)山明水秀,頗多古跡,以全省最大、最完整的石窟寺大佛寺石窟最為著名。此詩描述了邠州春暖花開時節(jié)的秀美。詩中洋溢著盎然的春意,作者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表露無遺。
人們常要問,最能體現(xiàn)春之所在的是什么?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陳亮說得好,“春在萬花深處鳥聲中”(《南歌子》)。此詩的起句即抓住這一特點,落筆寫道:“棠梨樹下鳥呼風”,春意撲面而至。“棠梨”,一稱杜梨,多年生落葉喬木。棠梨樹應變能力極強,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各地野生極多。樹開白花,陽春之時,繁花滿枝,煞是喜人。句中作者言鳥在樹下呼和著春風,是日常習見的現(xiàn)象,卻使人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生趣勃勃、鳥語花香的景象,顯得樸實而親切。若非細心體味景物的特點,是不會于尋常之處顯見出作者的匠心的。接下來的一句:“桃李溪邊白復紅”,向我們展示了更為濃郁的春意。紅的桃花,白的李花,都是春天里普通的花。詩句利用這兩種普通春花色彩的更替,一方面描繪了桃李爭春,各不甘弱的春色,另一方面暗示了作者在不斷地行進。行進之中所見,一會兒是紅花,一會兒是白花,真?zhèn)€是行行重行行,紅花復白花。句中“復”字渾如脫口而出,毫無雕鑿,卻傳神人化,兼顧了含意的兩個方面。
“一百里間香似?!保浞煮w現(xiàn)了春天是花的海洋,春天是花的世界。句中的“一百里”,并非確指,按常理推之,當是作者一天的行程的概略估計。如果說前句是暗示作者在不斷地行進,此句則明白地說出了這層意思。一個官宦出身的貴公子,經(jīng)過一天的鞍馬勞頓,毫無疲憊之感流露于字里行間,是何原因?答案非常清楚,是無邊的花海散發(fā)出的芬芳,如甘美的醇酒令作者陶醉,旅途的疲勞消失在花間林下,消失在春天引起的亢奮之中。
詩的末句“孤城掩映萬花中”,承上句的“香似海”。經(jīng)過一天的驅(qū)馳,離邠州城已是很遠。作者駐馬回首,眺望來路,但見桃紅李白,無處不是盛開的鮮花,邠州城樓為鮮花所簇擁,所包圍?!跋闼坪!?,自然花也似海。無數(shù)的鮮花掩映著城樓,使之如大海汪洋中的一座孤島。城孤更顯花之盛開,萬花盛開而愈見城之孤立。作者用一個“孤”字,突出了春意的濃郁,突出了鮮花的繁盛,可謂是狀物傳神,夸張而不失真切,給人以美的感受。
作者這首七言絕句,熱情地贊頌了祖國的大好河山。詩中表現(xiàn)出詩人優(yōu)美、健康的感情。今天讀來,無疑會激發(fā)人們熱愛祖國的情感。就其藝術(shù)特點而論,也有一些值得借鑒的地方。
全詩語言清新,不加雕飾,是最大的特點。詩中沒有一個典故,沒有一個冷僻詞匯,讀來明白如話,但卻表現(xiàn)出大自然盎然的生機,描畫出春光的秀美。李白對詩歌的創(chuàng)作有一個原則,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書贈江夏太守韋良宰》)。此詩實踐了這一原則,是作者善于觀察,認真體驗生活的結(jié)果。另一方面,雖說此詩在煉字上下了一些工夫,如文中提到過的“復”、“孤”等,卻忽略了謀篇的精練。劉勰云: “文約為美?!?(《文心雕龍·銘箴》)就是說詩文當以精練簡要為佳作。若此詩改為五言絕句,照樣能達到理想的藝術(shù)效果:樹下鳥呼風,桃李白復紅。百里香海間,孤城萬花中。陸放翁晚年有回憶成都生活時所作《梅花絕句》一首,作者此詩與其意境相似,則陸詩無一贅言。錄后以茲比較: “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qū)m到浣花溪?!?
上一篇:古詩《張以寧·送重峰阮子敬南還》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白君舉·酬元遺山》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