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解縉·送劉繡衣按交趾》原文賞析
虬髯白皙繡衣郎,驄馬南巡古越裳。城郭新開秦郡縣,山河原是漢金湯。天連銅柱蠻煙黑,地接珠崖海氣黃。莫說炎荒冰雪少,須令六月見飛霜。
詩題一作《送劉御史按交趾》。據顧炎武《日知錄》九《部刺史》考證,自明永樂元年二月始,朝廷遣御史至各地巡察,稱巡按御史,三年一換,職權與漢刺史同。劉某當即派往交趾的巡按御史。“交趾”是古地名,本指五嶺以南一帶地方,漢武帝置交趾郡,轄境相當于今廣東、廣西的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唐調露元年,在交趾故地置安南都護府。五代晉時獨立。南宋稱其國為安南。明永樂四年,發兵討平安南,置郡縣。因安南本交趾故地,也別稱為交趾。本詩當作于安南初平之時,時作者在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任上。到了永樂五年,詔置交趾布政司 (俗稱交趾省),作者也因事謫貶廣西布政司參議,不久又改交趾布政司參議,便不可能寫此詩了。
首聯扣題,“虬髯白皙繡衣郎,驄馬南巡古越裳”,寫一位英俊瀟灑的將軍,騎著一匹青白色的高頭大馬威威赫赫地去巡視南邊。用“虬髯白皙”寫其相貌,頗得漢樂府遺意。《陌上桑》中羅敷夸夫婿即言: “為人潔白皙,髯髯頗有須。”“繡衣”指御史官服。“驄馬”本指青白雜毛之馬,因后漢桓典為侍御史,執法嚴峻,常乘驄馬,京師畏憚,時人語曰: “行行且止,避驄馬御史。”后世即用“驄馬”為御史或執法嚴峻之典。如駱賓王詩云: “驄馬刑章峻,蒼鷹獄吏精。” (《幽禁書情通簡知己》)本詩亦用此典,既符合行者身份又切合出使情景。“越裳”本古南海國名 (見《后漢書·南蠻傳》、《梁書·海南諸國傳》),此代指交趾。
次聯承“古越裳”寫交趾的來歷。“城郭新開秦郡縣,山河原是漢金湯。”因當時安南初平置郡縣,故稱“城郭新開”; 又因郡縣制是沿襲秦朝以來的制度,故稱“秦郡縣”。“金湯”是金城湯池的省稱, 金喻城堅不可摧, 湯喻護城河沸熱不可近。全句意謂, 交趾是漢代即設立的中國固有領地。
三聯寫交趾的地形、氣候特征。“天連銅柱蠻煙黑,地接珠崖海氣黃。” “銅柱”是漢人馬援在交趾立的漢界標志,李賢注《后漢書·馬援傳》引 《廣州記》云: “援到交趾,立銅柱,為漢之極界也。”“珠崖”也作“朱厓”是漢置的郡名,治所在潭都,即今海口市,其地因位于大海中崖岸之邊,出珍珠,故稱“珠崖”。“蠻煙黑”與 “海氣黃”均狀交趾氣候惡劣,其時作者尚未親到交趾,故只能憑借傳聞和想象概括言之。后來作者也被貶到交趾任布政司參議,對交趾的氣候環境有了親身體驗,又有詩寫道: “沖寒凜冽逾西衛,觸熱炎蒸出百蠻。”(《交趾回送安城謝禮獻》)對其地惡劣氣候的描寫,就要具體詳實得多了。
尾聯希望對方嚴刑峻法,整治交趾。“莫說炎荒冰雪少,須令六月見飛霜。”交趾本炎荒之地,自然冰雪稀少;六月飛霜,顯系自然界不可能發生之事。作者在這里是強調整治一個新立的不開化的邊鄙郡縣,必須采用非常手段,嚴刑峻法,以見霜威。用霜來比喻肅殺之威,由來已久,《晉書·索淋傳》云: “孤恐霜威一振,玉石俱摧。” 《魏書·高閭傳》云: “霜威南被,則淮徐來同。”采用嚴刑峻法,是明初執政者的普遍行為,作者是當朝大臣,如此主張,固不足怪。尾句與“驄馬”句遙相呼應,突出作者以嚴治郡的政治思想,并把全詩結構成一個緊密的整體。
沈德潛在選解縉詩后聲言: “(明)永樂以還,尚臺閣體,諸大老倡之,眾人靡然和之,相習成風,而真詩漸亡矣。故解大紳 (縉) 以下,李賓之(東陽) 以前,所收獨略。” (《明詩別裁集》卷三)其實,解縉詩與雍容閑雅的“臺閣體”迥不相侔。《藝苑卮言》云: “解大紳詩,如河朔大俠,須髯戟張。” 《東里文集》云: “解公詩豪宕豐贍似李杜。” 《明詩紀事》云: “大紳詩才氣縱橫,不暇收拾,……逸情勝概,可想見風流人豪也。”本詩用典之豐贍貼切,對仗之精工華美,音節之響亮動聽,意氣之縱橫瀟灑,皆可證上述諸家評語所見不謬。
上一篇:古詩《汪中·過龍江關》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吳國倫·送徐行父少參赴關內》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