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公去已久,寂寞龍華會。古木閉空山,蒼然暮相對。林巒非一狀,水石有余態。密竹藏晦明,群峰爭向背。峰峰帶落日,步步入青靄。香氣空翠中,猿聲暮云外。留連南臺客,想象西方內。因逐溪水還,觀心兩無礙。
【校記】
1.侍御,《全唐詩》一作“侍郎”。
【箋釋】
[元侍御] 指元載。《舊唐書》卷一一八《元載傳》:“元載,鳳翔岐山人也。家本寒微,父景昇,任員外官,不理產業,常居岐州。載母攜載適景昇,冒姓元氏。載自幼嗜學,好屬文,性敏惠,博覽子史,尤學道書。家貧,徒步隨鄉賦,累上不升第。天寶初,玄宗崇奉道教,下詔求明莊、老、文、列四子之學者,載策入高科……肅宗即位,急于軍務,諸道廉使隨才擢用。時載避地江左,蘇州刺史、江東采訪使李希言表載為副,拜祠部員外郎,遷洪州刺史。”侍御,侍御史、監察御史等的省稱。唐代御史臺下設御史大夫一人,從三品,中丞二人,正五品上;侍御史四人,從六品下;監察御史十人,正八品上。唐朝重憲職(御史臺之職),其官號為雄要。御史臺分臺、殿、察三院,侍御史所成稱臺院,居三院之首,掌糾彈百官、入閣承詔、受制出使,分判臺事,又輪直朝堂,與給事中、中書舍人共同受理詞訟,遇重大案件,則與刑部、大理寺會審,時號“臺端”,尊稱“端公”,權位重于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中唐以后,常為節度使、觀察使之幕僚官如支使、參謀、掌書記等外官所帶憲銜(加官之一種)。支硎山,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西,又名報恩山、南峰山。硎,平整的石頭。山有平石,故名。晉高僧支遁隱居于此,因以支硎為號,山亦因支遁得名。《吳地記》云:“支硎山,在吳縣西十五里。晉支遁,字道林,嘗隱于此,后得道乘白馬升云而去。山中有寺,號曰報恩,梁武帝置。”元載于至德二載冬遷洪州刺史,此詩當作于本年秋(757)。
[支公] 指支遁,東晉名僧,深于道行,與王羲之、許詢等交往,世稱支公。《世說新語·言語》:“支道林常養數匹馬,或言道人畜馬不韻。支曰:‘貧道重其神駿。’”劉孝標注引《高逸沙門傳》:“支遁,字道林,河內林慮人,或曰陳留人。本姓關氏,少而任心獨往,風期高亮。家世奉法。嘗于余杭山沉思道行,泠然獨暢。年二十五始釋形入道,年五十三終于洛陽。”又,《高僧傳》卷四有《支遁傳》。
[龍華會] 廟會名。舊時荊楚以四月八日設會祝彌勒下生。《荊楚歲時記》云:“四月八日,諸寺各設香湯浴佛,共作龍華會,以為彌勒下生之征。”佛教又有龍華三會,彌勒菩薩在龍華樹下開法會三次濟度世人,分初會、二會、三會。《祖庭事苑》:“龍華樹也,其樹有華,華形如龍,故名龍華。經言當來彌勒于此樹下說法度人,而有三會。初會先度釋迦所未度者,次度其余,凡六十八億人。第二會六十六億,第三會六十四億。故曰龍華三會。”
[南臺] 南北朝至唐御史臺的俗稱,以在宮闕西南,故稱。《通典》卷二六:“后漢以來謂之御史臺,亦謂之蘭臺寺。梁及后魏、北齊,或謂之南臺。后魏之制,有公事百官朝會名簿,自尚書令仆以下,悉送南臺。”
[西方] 西方之教,指佛教。王通《中說·周公》:“或問佛子,曰圣人也。曰其教何如,曰西方之教也。”
[觀心] 觀察心性。佛教以心為萬法的主體,無一事在心外,故觀心即能究明一切事(現象)理(本體)。《十不二門指要錄》上:“蓋一切教行,皆以觀心為要。”唐施肩吾《題景上人山門》:“水有青蓮沙有金,老僧于此獨觀心。”
【輯評】
《唐詩鏡》卷二九:語色蒼翠。
王堯衢《古唐詩合解箋注》卷二:“支公去已久,寂寞龍華會。古木閉空山,蒼然暮相對。”支公,道林也。支硎以此得名。今支公去矣,龍華會寂其無,但見古木蒼然,空山中暮對而已。“林巒非一狀,水石有余態。密竹藏晦明,群峰爭向背。”寫支硎山境之妙,林巒各呈奇狀,水石態有余妍,山水之秀非一覽而可盡者。至于竹密陰濃,藏昏曉而不覺,群峰或向或背,若不相下者。“峰峰帶落日,步步入青靄。香氣空翠中,猿聲暮云外。”日落之時,峰峰帶影,青藹之氣,步步入勝,而寺中之香氣騰上空山,寺外之猿聲,傳聞云表,游者能不留連。“留連南臺客,想象西方內。因逐溪水還,觀心兩無礙。”南臺,御史臺也。侍御史于此留連,而想西方之圣教,相與尋溪散步,逐水而還,因悟水月禪心,內觀無礙,吾兩人各得清凈之妙理也。
上一篇:《酬王季友秋夜宿露臺寺見寄》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韓翃(三十三首)》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