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歌·桐城時興歌·燈籠》原文與賞析
一對燈籠街上行,一個昏來一個明。情哥莫學燈籠千只眼,只學蠟燭一條芯。二人相交要長情。
《燈籠》情味醇厚,情真意長,寫戀愛中的女子觸景生情,巧借眼前之物以發心聲,委婉規勸情郎要用情專一,表達了“相交要長情”的美好愿望。
“一對燈籠街上行,一個昏來一個明?!边@兩句寫的是眼前之景,但眼前之景中卻又隱約透露出內心情緒的波動,暗示了她與情郎之間愛情關系的復雜微妙,為下文的抒情張本。
女主人公目有所觸,心有所感,感之不發而不快。于是唱罷眼前景,為抒情蓄勢后,便不再打啞謎,而是聯想生發開去,直抒胸臆:“情哥莫學燈籠千只眼,只學蠟燭一條芯。兩人相交要長情。”“燈籠千只眼”,是委婉的比喻夸張之辭,用以摹寫在愛情上不專一,揣著許多鬼心眼?!靶尽?與“心”同音,是諧音雙關,明指燈芯之“芯”,暗指人心之“心”;“蠟燭一條芯”,是比喻,比喻在愛情上用情專一。這后三句,寫的是對情郎的誘導規勸,是對情郎的希冀,是自己對愛情的看法與追求:情哥哥啊,我向你獻出愛的心,你也向我射出愛之箭,那就珍惜這愛情吧,直到永遠。請你別學那燈籠處處都是透風的眼兒,前后左右眼睛亂轉,免得傷了我的心,也免得你被弄得眼花繚亂; 請你只學那蠟燭唯有一條芯,讓愛情的火焰始終燃燒不息,為我驅散心中的黑暗,直到燭芯燃盡,燭淚流干。這是議論,是規勸,坦率直切而語重心長;這是希冀,是抒情,自然真摯而情深意濃。既流露出如絲如縷的怨情,更洋溢著如火如荼的熱情,出色地完成了全篇旨意的表達。
興中有比,景中有情,是《燈籠》給讀者留下的第一個印象。綜觀全篇便不難發現,前兩句所描摹出的景——不管是絲毫不爽的實際之景,是經過加工改造的變形之景,還是主觀臆造的虛擬之景,都具有多種作用和含義。寫景起興,為引出下文鋪路搭橋,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毋庸贅述。此外,它是興中有比,以夜色中燈籠的一明一暗,隱喻二人戀愛經歷的情狀,是現實生活中的折光反射。在渴望與尋求中,他們相逢于愛的旅途,心靈撞擊出愛的火花。這女子坦誠明朗,熱情全部投入進去,就如那一盞燈籠明明亮亮;這男子含混曖昧,感情尚有一定保留,恰似另一盞燈籠昏昏暗暗。你看,戀愛的經歷與眼前的情景何其相似,不正是所謂的“以此物比彼物也”嗎?還有它是景中含情。夜的環境、物象的一明一暗的不同色調,活躍與沉悶交織的氛圍,顯露出歌者心境的晦明與情緒的波動?!耙粚艋\街上行”,這開頭一句,分明流露出夜色中見到光明時的由衷歡悅,是因得到愛情而產生的喜之情;“一個暗來一個明”,這緊接下去的一句,分明流露出見到成雙成對的燈籠明暗有異時的情緒低落,是因感到感情投入與得到回報的不成正比而產生的憂慮。喜中有憂,又信還疑,錯綜交織,在這特定的景色環境中自然流露出來,感染著讀者。
形象生動,情景交融,這是第二個印象。開篇寫景興起,景中已滲透了復雜的情;然后再抓住景中之物,展開聯想,借題發揮,議論抒情。情是從景中自然生發流淌出來的,景與情的轉換銜接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和諧,絕無生拉硬扯之嫌。在議論抒情中,用“燈籠千只眼”和“蠟燭一條芯”的比喻,用 “芯”與“心”諧音雙關,表情達意,形象穩妥,而非赤裸裸的大喊大叫,也非冷冰冰的道德說教。因此,顯得理智而不乏激情,坦誠而不失委婉,直切而不失形象,鄭重而不失情趣。
對比鮮明,這是又一特點。寫景中,用兩盞燈籠的一明一暗進行對比,豐富了畫面的色彩,更突出了興中比喻的意義。抒情中,用 “千只眼”的燈籠和 “一條芯”的蠟燭做形象的對比,表達肯否取舍。鮮明的對比,產生了比較強烈的藝術效果,也給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上一篇:《先秦民歌·柏舟》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明代民歌·桐城時興歌·素帕》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