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民歌·小麥謠》原文與賞析
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丈夫何在西擊胡。吏買馬,君具車,請為諸君鼓嚨胡。
東漢桓帝元嘉中期,民族矛盾日益尖銳,涼州羌人不斷侵擾中原地區。漢王朝為了抵御羌人的反叛,不得不調動大批的兵力投入戰爭,這樣,沉重的負擔壓在了廣大勞動人民的頭上。這首民歌就是對這場戰爭后果的寫照,表達了勞動人民反對戰爭,渴望和平的意愿。
這首民歌的前三句是以設問設答的方式來提出問題和解答問題的: 小麥的穗子還泛著綠色,大麥已經成熟了,顏色金黃金黃的。這一句作為領起,交代小麥已經成熟,夏收即將開始。下一句接著順理成章地提出問題:誰當收獲者?在人們的情理之中收獲者自然是村中的青壯年勞動力。但是,回答卻是:婦與姑?!皨D”是指媳婦,兒子的妻子?!肮谩?,媳婦的婆婆。那么,媳婦的丈夫,婆婆的兒子、丈夫哪里去了呢?“丈夫何在?”又是一問。一答是:西擊胡。至此,問題得到了解決。原來丈夫都和羌人打仗去了。這樣的問答方式簡潔明快、朗朗上口,是民歌的顯著特點之一。
接下來民歌巧妙地諷刺了當時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繼續為戰爭而忙碌,人民敢怒而不敢言的社會現實。“吏買馬”,是說官吏們在置買馬匹;“君具車”,是說官吏們在備辦車具。他們忙忙碌碌地準備這些干什么呢?無非是繼續為戰爭做準備。在這種情況下,人民不由得憤怒了,本來莊稼熟了都沒有男勞力去收割,如果再繼續打下去,又有準來種莊稼呢?停止戰爭吧!這似乎是人民心底的呼聲。但是,話到嘴邊,又不敢大聲說出來,只好咽了下去:“請為諸君鼓嚨胡。”“鼓”是動一動的意思。“嚨胡”即喉嚨。要大聲疾呼的話,卻只能動一下喉嚨咽了下去,壓迫何等沉重,痛苦何等深廣。最后一句,將人民群眾敢怒不敢言的神態表現得維妙維肖,逼真形象,頗有幽默情趣。
這首民歌于詼諧之中透出譏諷,于幽默之中溢出憤怒,極好地體現了民歌諷刺的藝術特色。
上一篇:《清代民歌·粵歌·土家族山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唐代民歌·山僧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