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百歲篇(丈夫)》原文與賞析
一十香風綻藕花,弟兄如玉父娘夸。平明趁伴爭球子,直到黃昏不憶家。
二十容顏似玉珪,出門騎馬亂東西。終日不解憂衣食,錦帛看如腳下泥。
三十堂堂六藝全,縱非親友亦相憐。紫藤花下傾杯處,醉引笙歌美少年。
四十看看欲下坡,近來朋友半消磨。無人解到思量處,只道春光沒有多。
五十強謀幾事成,一身何足料前程。紅顏已向愁中改,白發那堪鏡里生。
六十驅驅未具休,幾時應得暫優游。兒孫稍似堪分付,不用閑憂且自愁。
七十三更眼不交,只憂閑事未能拋。無端老去令人笑,衰病相牽似拔茅。
八十誰能料此身,忘前失后少精神。門前借問非時鬼,夢里相逢是故人。
九十殘年實可悲,欲將言語淚先垂。三魂六魄今何在,霹靂頭邊耳不知。
百歲歸原起不來,暮風騷屑石松哀。人生不外非虛計,萬古空留一土堆。
《百歲篇》是人們描述感慨人生的組詩,本組詩是描摹男性一生經歷而抒發慨嘆的。
“一十”寫孩提時期的可愛與歡樂。他受到父母的喜愛和嬌寵,快樂無憂,從早晨出來找伙伴玩爭球的游戲,直到黃昏也不想回來。“二十”寫少年時期嬉戲無度揮金如土的生活。這一時期正當年輕貌美之時,終日游冶玩耍,不憂衣食,甚至把那些錦繡布帛看成泥土一般,驕氣十足。“三十”已成堂堂男子漢,學成六藝,是個有學識而又風流倜儻的美少年。“四十”開始走下坡路,朋友中有人已死。“五十”想要干事但已沒有幾件可以干成,而且也開始衰老。“六十”時心不服老,總是忙忙碌碌,多虧兒孫已可做事,尚可稍得閑暇。“七十”已開始失眠,尚心憂多事。“八十”更加精神不振,常常夢見已死之熟人。“九十”則耳聾眼花,勉存殘年,頭上打個響雷都聽不到了。“百歲”返本歸原,回歸到大自然中去,一切一切都化為烏有,只在地上起個小土堆而已。
綜觀全篇,內容比較空泛,無甚精彩之處。此種文字是小市民的思想感受而非普通百姓之慨。“三十”以前養尊處優之景況決非勞苦人民的子女所能企及。但就對人生各階段之生理、心理情況的描摹來看,還是有普遍意義的。創造潤色本組詩的人恐非百歲老人,但其對“八十”以上年齡情況推測描繪得也較近情理,可見作者有較豐富的想象力。語言也很生動傳神,“霹靂頭邊耳不知”表現九十老人耳聾的程度極為形象。
上一篇:《唐代民歌·生查子》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唐代民歌·破陣樂》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