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民歌·陟岵》原文與賞析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 “嗟! 予子行役,夙夜無已。上慎旃哉! 猶來無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 予季行役,夙夜無寐。上慎旃哉! 猶來無棄!”
陟彼岡兮,瞻望兄兮。兄曰: “嗟! 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 猶來無死!”
這是一首行役思親之詩。詩分三章,反復抒發征夫思念家人之情。
第一章“陟彼岵兮,瞻望父兮”兩句,開宗明義,直截了當地敘述服勞役的征人長期服役在外,遠離家鄉,久久不歸,思念親人,于是登上山頂,遠望父親,以寄幽思。“父曰”以下,征人想象父親也在思念自己。五句是說:“唉!我兒在外服勞役,從早到晚不得休息。希望你好好保重啊!還是早點回來,不要老留在外邊。”
第二、三章與第一章章法相同,只是更換了想念的人和想象中思念的人對他的思念。第二章“陟彼屺兮,瞻望母兮”兩句是寫征人登上光禿禿的山頂,遠望家里的母親。繼而想象母親在說: “嗟! 予季行役,夙夜無寐。上慎旃哉! 猶來無棄!”季,排行最后的兒子,即少子。
第三章“陟彼岡兮,瞻彼兄兮。” 岡,山岡。必偕,偕同勞作。
詩三章,每章都以征人陟彼岵、屺、岡開其端,瞻彼父、母、兄。登高是為了遠望,遠望是為了寄托思念親人之情。然而征人“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內心傷痛之情是可想而知的。可是作者并不直接寫他的傷痛,反而從征人想象中的父、母、兄對他的思念、關切、囑咐與期盼來表達他的思念與哀傷。這不僅帶出了征人與親人的父子、母子、兄弟之間的關系,明確了他在家中的地位,使人感到倍加親切,而且感嘆系之,頗含深情。其父嗟嘆兒子行役在外,日夜不能休息;其母嗟嘆小兒子行役在外,日夜不能睡覺;其兄嗟嘆弟弟行役在外,日夜偕同勞作。其中尤其是他母親呼嘆“予季”(我的小兒子),更使人浮想聯翩。朱熹說:“季,少子也。尤憐愛少子者,婦人之情也。”于此,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其母愛子、思子之情溢于言表。家人對征人思之深、愛之切,正是征人對家人思之深、念之切的反映。征人在想象中代他人說話而抒自己思念之情的寫作方法,使征人思親之情表達得更為凄婉動人,起到了增強感染力的藝術效果。
詩人越是寫征人思親之情切,也就越發對統治者無止境的勞役,給人民帶來家人離散的痛苦揭露得越深,從而對統治者殘酷的奴役進行了控拆。
詩三章,基本上也是采用了重章的寫法,但又不是簡單地重復,而在感情上卻是逐漸加深。諸如父曰:“猶來無止”,是說還是回來吧,不要老留在外邊。母曰: “猶來無棄”,是說還是回來吧,不要棄家不歸。兄曰: “猶來無死”,是說還是回來吧,不要死在外邊。由止而棄,又由棄而死,情緒一個比一個低沉,一個比一個哀傷凄慘,逐一把思念之情推向極致。足見詩人是頗費構思安排之功的。
本詩還有虛實結合,相得益彰的特點。三章的開頭兩句敘征人陟彼岵、屺、岡,瞻望父、母、兄是實寫;二句以下,父曰、母曰、兄曰云云,則是征人想象中的虛寫。一虛一實,感情貫通,交融無間。
上一篇:《清代民歌·鬧元宵》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清代民歌·題參贊大臣特依順營門》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