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黃牛廟》原文與賞析
蘇軾
江邊石壁高無路,上有黃牛不服箱。
廟前行客拜且舞,擊鼓吹簫屠白羊。
山下耕牛苦磽確,兩角磨崖四蹄脫。
青芻半束長苦饑,仰看黃牛安可及。
蘇軾是北宋文壇巨擘,他的詩開有宋一代詩歌的新面貌。《黃牛廟》一詩,是他青年時代的作品。嘉祐二年 (1057年) 蘇軾的母親程氏夫人病故,蘇軾隨父倉卒離京,赴喪返家。在守孝二十七個月之后,嘉祐四年(1059年) 10月,父子三人再度赴京。他們沿水路,經嘉州、渝州、夔州,出三峽。一路上,碧波滔滔的長江,秀麗多姿的巫山,眾多的山川文物、名勝古跡,激發他寫下了不少詩文。《黃牛廟》便是其中的一首。
黃牛廟在黃牛峽南岸的高崖上,一塊巨石像人負刀牽牛。由于巖崖高聳,江流迂回,船行一兩天后,仍能望見。經千百年的傳說,巨石演變成了黃牛之神,甚至說黃牛神曾幫助禹王疏川治水,所以享受香火祭祀。陸游《入蜀記》說:“黃牛廟神,封嘉應保安侯。其下即無義灘,亂石塞中流,望之可畏。”這種景象反映在蘇軾詩中,就是“江邊石壁高無路”。“上有黃牛不服箱”,是用了 《詩經》的典故。《詩經·小雅 ·大東》有“睆彼牽牛,不以服箱”之句,原是說天上的牽牛星并不拉車負重。這里是指黃牛神不需拉車。“廟前行客拜且舞,擊鼓吹簫屠白羊”,是描述人們的祭祀膜拜。讀著這兩句,使人聯想到韓愈的 《題木居士》詩:“火透波穿不計春,根如頭面干如身。偶然題作木居士,便有無窮求福人。”尊巨石和朽木為神,是同樣的滑稽,愚蠢。
隨著詩的換韻,詩人把視線移到了山下的耕牛。據 《大清一統志》說,夔州府“峽土磽確,暖氣晚達,故民燒地而耕,謂之火耕。”耕牛在這樣瘠硬多石的土地上拉犁耕作,自然是格外辛苦。“兩角磨崖四蹄脫”,表明山下灘頭,可耕之地十分窄小,牛角碰在崖壁上,牛蹄絆在石塊上,鮮血淋漓。由于地狹而且瘠薄,收獲自難豐厚。主人貧寒,喂牛也只有半捆青草。耕牛辛勤勞作,卻食不果腹。它仰望山上廟里安享祭祀的黃牛神,不禁產生羨慕和慨嘆。
這首詩自然流暢,不事雕琢,不受格律的約束,全憑深刻的寓意激起讀者心弦上的共鳴。詩人把山下耕牛的勞苦饑寒同山上神牛的安逸享受相對照,形成強烈的反差,表達出詩人對勞苦百姓生活艱難的深切同情。遙望江景而心懷大眾,這種情感確乎難能可貴。
上一篇:歐陽修《黃牛峽祠》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諸葛亮《黃陵廟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