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養健兒,
卻養乞兒;
不管活人,
卻管死人。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二
這是宋代愛國詩人陸游搜集記錄的一首民間謠諺,表現了人民對腐朽昏庸的趙宋王朝的強烈不滿。
崇寧(1102—1106)是宋徽宗的一個年號。當時金兵入侵中原,大片國土淪陷,國家危亡達于極點,但宋徽宗卻昏庸無能,不知建設軍隊,充實糧餉兵器以退金兵,反而拿許多錢去修園造廟,大搞迷信活動和不急之務,養了許多閑人,致使局勢不斷惡化,人民編了這首民謠對他進行尖銳的諷刺。對當時的情況,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記曰:“崇寧間……置居養院、安濟坊、漏澤園,所費尤大。朝廷課以為殿最,往往竭州郡之力,僅能枝梧。諺曰: ‘不養健兒,卻養乞兒。不管活人,只管死尸。’蓋軍乏力,民力窮,皆不問,若安濟等有不及,則被罪也。其后稍緩,而神霄宮事起,土木之工尤盛。群道士無賴,官吏無敢少忤其意。月給幣帛、硃砂、紙筆、沉香之類,不可數計,隨欲隨給。”這首民謠將宋徽宗這些倒行逆施誤國害民的所作所為作了集中揭露,通過對比突出其措施的荒謬性。
這首民謠將相反的事物,并列對比,一正一反,黑白分明,使人猛省。本來,大敵當前,國家危急,應強兵修武,才是上策,而宋徽宗卻不管軍隊困乏, “不養健兒,卻養乞兒”,大修居養院、安濟坊、漏澤園,供養閑人,大搞道教迷信活動,修神霄宮,任眾道士胡作非為。 “不管活人,卻管死人。”對人民死活,不管不問,對死后的事卻大力經營。這兩個對句,反復運用對比手法,強調了又強調,說明朝廷的昏庸到了多么可怕的地步。果然不久,宋徽宗就不得不讓位于欽宗,很快又當了金人的俘虜。陸游記錄這首謠諺,說明這位愛國詩人對人民創作的重視。這民謠確實畫龍點睛地集中描畫了宋徽宗昏憒誤國的可恥形象。在封建時代將矛頭直指最高統治者,其諷刺的深度是令人欽佩的。
這首民謠在音韻上也有自已的特點。一、二句中的“養”字,三、四句中的“管”字,都是同音反復,這種同音在意義上是便于正反對比的,在音韻上有押韻的作用。四字句在第二字押韻,是一種“腰韻”,亦可曰“頸韻”。而一、二句末字“兒”字與三、四句末字“人”字的重復則是一種腳韻。這樣,在短短的四字句中,就有兩個字是押韻的。以兩句為一個單位,兩句一換韻,為AABB韻式。這種韻式有分有合有重疊有變化,與意義的對比相配合,甚為得體。
上一篇:《豈有此理》原文|賞析
下一篇:《幽州馬客吟歌辭》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