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樂
(其一)
莫愁在何處
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
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
莫愁,古女子名。我國古代歌謠中,曾有兩個莫愁姑娘。一個是洛陽人,見于《樂府詩集·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另一個是石城人,見于《舊唐書·音樂志》: “莫愁樂,出于石城樂,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謠。……故歌曰: ‘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按,這里所說的石城,在湖北鍾祥縣,縣西有莫愁村。由于南京城古稱石頭城,且有莫愁湖,于是,從古以來,很多文人把這三者混起來。甚至連宋代詞人周邦彥也在《金陵懷古》中吟道“莫愁艇子曾系”,誤為莫愁居石城南京;后人吟謳莫愁湖也常用“盧家少婦”字樣,則又把石城與洛陽的莫愁女兒相淆。這些詞,盡管有失誤之處,卻可以反證莫愁姑娘在歷史上的知名度。莫愁姑娘知名度所以高,與上文兩首詩歌的流傳有關。
“莫愁樂”出于“石城樂”。 “石城樂”之制,出于劉宋時代的臧質之手。他做“石城樂”是有感于“城上眺矚,見群少年歌謠通暢”,于是才起意制樂,石城樂遂成。 “群少年歌謠通暢”,說明了當時“通俗歌曲”十分流行,在青年人中有很廣泛的群眾基礎。莫愁這樣一個能夠名著音樂志的民間歌手,用今天的話說,怕也是個很紅很紅的“歌星”。這種“歌星”,歷史記載是寥無幾人的,如薛譚、韓娥、念奴等。順便提一句, 《莫愁樂》作為民歌,并不是來自農村,而是以城市都邑為其策源地的,是“都市之聲”。因此,上文才有“通俗歌曲”、 “歌星”之詞相譬。
本詩構思新穎,用三句對話,記敘了尋找莫愁的經過,尋找莫愁的緣由,巧妙地寫出了大家對莫愁姑娘的愛戴之情。
這首詩如果按現在對話的排版樣式,可排為:
“莫愁在何處?”
“莫愁,石城西!”
“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
首句,寫提問,為展開下文作了引線。在內容上,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雖然這是很含蓄的。時間,當時(六朝時代);地點,河湖之中;人物,一群劃著小艇的青年人,這些人大約就是《石城樂》創制人臧質所見到的那些“歌謠通暢”的少年郎的同好們吧;事件。尋找莫愁。我們仿佛看到他們向岸上的人殷切地詢問: “莫愁在何處?”次句,寫答問,此句極妙。妙就妙在“口感”甚佳。此五字當斷為兩句:前二字“莫愁”,顯示了被詢者的一怔之姿,暗寫了瞬間的微妙情態,極傳神;后三字“石城西”,寫怔后而悟,脫口而出,口語風、生活氣息十分濃郁,沒有任何矯飾,天然自成。本句倘寫成“伊在石城西”,就遜色多了。三句寫艇子上的“小頭頭”催促大家。 “打兩槳”,言外之意是:快點!為什么不用“搖”、 “劃”呢? “打”,形容入槳之疾,意為大家要狠加點勁。 “打水”和“擊水”差不多,不過后者就“文氣”了,與民歌語風不相諧。為什么要“狠加點勁兒”呢?因為,大家催咱們快點“送莫愁來”。以“打兩槳”和“催送”寫出了大家對莫愁姑娘演出的殷切盼望。表面上是寫“打兩槳”,實質上卻暗寫大家對莫愁姑娘的愛戴。用意含蓄曲折。本詩三句話,三句之中均有莫愁之名,可謂“一口一個莫愁”,贊美愛戴之情,溢于言表,真有“莫愁頌”的味道。
民歌的歌詞,語言多清新、簡潔、明白。全詩沒有一個費解的詞,也沒有一個多余的字;在俚俗中,別有一種雅致;淺白中,蘊有濃郁生活氣息。即使是經歷漫長歷史歲月之后,現在讀來,仍不失其“大眾化”之風。白居易正是受了這樣的樂府文風的啟發,提出“老嫗能解”的文學見解,創作了他的《新樂府》50首的。
上一篇:胡風吹朔雪|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落日悵望|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