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龍
【作者介紹】
李攀龍(1514—1570),字于鱗,號滄溟,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九歲喪父,家貧力學。嘉靖二十三年(1544)進士。初授刑部主事,后遷順德知府。三年后又擢為陜西提學副使。不久謝病返鄉,建白雪樓以自娛,曾作詩云:“伏枕空林積雨開,旋因起色一登臺。大清河抱孤城轉,長白山邀返照回。無那嵇生成懶慢,可知陶令賦歸來?何人定解浮云意,片影漂搖落酒杯。”據王士禛《香祖筆記》卷九,白雪樓初在韓倉店,所謂西揖華不住,東揖鮑山者。后來趵突泉東的白雪樓,則是后人所建,作為紀念的。
隆慶時擢為河南按察使。不久,因母喪返里,哀傷得病,病稍愈后,又于一日間心痛而卒。著有《滄溟集》。莫是龍曾挽之云:“歷下青山成夜壑,樓中白雪化哀澗。”
他在京師時,先后與謝榛、王世貞、宗臣、徐中行、梁有譽、吳國倫結社,年少氣盛,有七才子之稱,而以李攀龍為首領。他的文學上的復古主張,過于絕對化,認為文自西漢,詩自天寶以下,俱無足觀。即是說,只有西漢、天寶及其以前的詩文才值得效法賞覽。這是徒托大言,他本人就沒有做到,也是任何人做不到的。但后人對他的批評,如錢謙益在《列朝詩集》上將他說得一無是處,也是絕對化了。
他的擬古樂府,生吞活剝,只將古人原作改換數字,典型的例子是《陌上桑》,其中“來歸相怨怒,且復坐須臾”,是襲原作的“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但原作的“坐”字是“因為”的意思,即“停車坐愛楓林晚”之“坐”,他卻寫成坐立之“坐”,不但畫虎不成,而且貽人笑柄。
他對自己的七律很自負,王世貞在《書與于鱗論詩事》中曾記攀龍自言:“七言律遂過足下一等,足下無神境,吾無凡境耳。”就詩而論,他的七律確是上品,也是大家公認的,可是重復雷同之處也多得利害。詩多必濫,也是詩家一誡。因他詩中多“風塵”字,人家就叫他“李風塵”。又如《杪秋登太華絕頂》四首,每首都有“萬里”字。
由于他勤學和早達,個性又倨傲,矜才使氣,目空一切,錢謙益等就多了些挖苦的話。沈德潛《明詩別裁集》云:“歷下詩,元美諸家推獎過盛,而受之(錢謙益)讙呼叫呶,幾至身無完膚,皆黨同伐私之見也。分而觀之,古樂府及五言古體,臨摹太過,痕跡宛然;七言律及七言絕句,高華矜貴,脫棄凡庸。去短取長,不存意見,歷下之真面目出矣。”這是心平氣和的公道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有類似說法。“高華”二字,確能道出李詩七律的特色。
上一篇:《李東陽》詩賞析
下一篇:《次奢香驛因詠其事》明代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