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書信《致曹聚仁》原文與賞析
聚仁先生:
十一日信,十三才收到。昨天我沒有去,雖然并非“兄弟素不吃飯”,但實在有些怕宴會。辦小刊物,我的意見是不要帖大廣告,卻不妨賣好貨色;編輯要獨裁,“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無水吃”,是中國人的老毛病,而這回卻有了兩種上述的病根,書坊老板代編輯打算盤,道不同,必無是處,將來大約不容易辦。但是,我說過做文章,文章當然是做的。
關于大眾語問題,我因為素無研究,對個人不妨發表私見,公開則有一點躊躇,因為不預備公開的,所以信筆亂寫,沒有顧到各方面,容易引出岔子。我這人又是容易引出岔子的人,后來有一些人會由些[此]改罵魯迅而忘記了大眾語。上海有些這樣的“革命”的青年,由此顯示其“革命”,而一方面又可以取悅于某方。這并不是我的神經過敏,“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一箭之來,我是明白來意的。但如 先生一定要發表,那么,兩封都發表也可以,但有一句“狗才”云云,我忘了原文了,請代改為“客觀上替敵人繳械”的意思,以免無謂的糾葛。
語堂是我的老朋友,我應以朋友待之,當 《人間世》還未出世,《論語》已很無聊時,曾經竭了我的誠意,寫一封信,勸他放棄這玩意兒,我并不主張他去革命,拚死,只勸他譯些英國文學名作,以他的英文程度,不但譯本于今有用,在將來恐怕也有用的。他回我的信是說,這些事等他老了再說。這時我才悟到我的意見,在語堂看來是暮氣,但我至今還自信是良言,要他于中國有益,要他在中國存留,并非要他消滅。他能更急進,那當然很好,但我看是決不會的,我決不出難題給別人做。不過另外也無話可說了。
看近來的《論語》之類,語堂在牛角尖里,雖憤憤不平,卻更鉆得滋滋有味,以我的微力,是拉他不出來的。至于陶徐,那是林門的顏曾,不及夫子遠甚遠甚,但也更無法可想了。
專復,即請
道安。
迅 頓首 八月十三日
【析】 這封致曹聚仁的信,著重談到三個問題。一、如何辦刊物。魯迅深知辦刊物不易,辦好一個刊物更難,所以特別強調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辦小刊物,我的意見是不要帖大廣告,卻不妨賣好貨色;編輯要獨裁?!边@就是說,先不要自吹自擂,而應該扎扎實實地辦事情,作各種努力聯絡和吸引作者,爭取出好作品。此為辦好刊物的第一要著。同時,編輯要有眼力,有主見,會識貨;并堅持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不要讓別人隨便干預,不輕易改變自己的正確主張。他所謂的“獨裁”,大概包括如上含義,信中不過是正話反說而已,意思是說,沒有一點主見,就不可能把刊物辦出特色來,而沒有特色的刊物必然沒有生命力,因而也很難存活。這是魯迅的經驗之談,是辦好一個刊物的基本要求,它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在今天仍值得編輯工作者學習。
二、關于大眾語問題。魯迅在同年七月二十九日致曹聚仁的信和《且介亭雜文·答曹聚仁先生信》中,對大眾語的提倡、實行方法及其利弊等,談了許多具體意見。這里由此生出一點議論:耽心因此引來某些人找岔子或借機攻擊,如果要發表,希望把那兩封信同時發表,才比較全面,免得帶來無謂的糾葛。當時的環境很復雜,魯迅的處境很艱難,不僅有國民黨文化“圍剿”的種種迫害,而且有文壇上左右兩面射來的暗箭,他不得不提高警惕,認真對待。他十分討厭那種為討好當局而乘機攻擊的所謂“革命”青年,因為這些人的動機是投官家之所好,非??杀伞_@又一次表明了魯迅的高度警惕和鮮明愛憎。
三、實事求是地評價林語堂。魯迅與林語堂是老朋友,對林有較深的了解。林語堂是受過多年美國教育的學者,無論在思想上、創作上以及學術上受西方的影響很深,他們雖然有許多明顯分歧,但仍不影響彼此的交往和友誼。他曾寫信誠懇地勸林放棄辦雜志提倡什么“幽默”“閑適”的小品文,而專心致志去翻譯些外國文學名著。這倒并非要鼓吹其參加革命,作拼死斗爭,而主要是希望發揮其所長,多為祖國、民族做些實際貢獻。魯迅的話確是朋友的忠告,至誠的良言,其目的在于 “要他于中國有益,要他在中國存留,并非要他消滅?!彼钪终Z堂英語水平很高,又長于文學翻譯,如果能在這上面出力,肯定會有較大的貢獻??上Я终Z堂不聽他的勸告,仍然起勁地推銷自己的那套小品文主張,因此,魯迅惋惜地說:“看近來的《論語》之類,語堂在牛角尖里,雖憤憤不平,卻更鉆得滋滋有味,以我的微力,是拉他不出來的。”這實在是一件令人非常遺憾的事。
魯迅歷來待人以誠,對朋友至為關心,批評意見實事求是,在他與林語堂的關系中便可看到。他的這種優良作風,為我們樹立了好的風范,值得后人效法。
上一篇:魯迅書信《致曹聚仁》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魯迅書信《致曹靖華》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