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張維屏·三元里》原文賞析
三元里前聲若雷,千眾萬眾同時來。因義生憤憤生勇,鄉民合力強徒摧。家家田廬須保衛,不待鼓聲群作氣。婦女齊心亦健兒,犁鋤在手皆兵器。鄉分遠近旗斑斕,什隊百隊沿溪山。眾夷相視忽變色,黑旗死仗難生還。夷兵所恃惟槍炮,人心合處天心到。晴空驟雨忽傾盆,兇夷無所施其暴。豈特火器無所施?夷足不慣行滑泥;下者田塍苦躑躅,高者崗阜愁顛擠。中有夷酋貌尤丑,象皮作甲裹身厚。一戈已摏長狄喉,十日猶懸郅支首。紛然欲遁無雙翅,殲厥渠魁真易事。不解何由巨網開,枯魚竟得攸然逝?魏絳和戎且解憂,風人慷慨賦同仇。如何全盛金甌日,卻類金繒歲幣謀?
“三元里前聲若雷,千眾萬眾同時來。”整首詩一開始,詩人便以漫山遍野雷鳴般喊“殺”聲震撼人心,統領全篇,籠罩著一種歷史劇般慷慨悲壯的氣氛,點明詩題并交待事件發生的場景和過程。
一八四一年五月,英國侵略軍占領廣州附近的泥城和四方炮臺,奕山請降。統治者的軟弱無能激起了人民強烈的愛國義憤。當英軍四出騷擾擄掠,經過三元里時,三元里附近一百零三鄉農民高舉“平英團”的大旗,自動組織起來與英軍展開激戰。人們將敵人誘至牛欄岡一帶,像攔住闖入菜園的野牛一樣,埋伏的鄉民一齊沖出,漫山遍野,重重疊疊,高舉鋤犁,拉開了中國近代人民團結御侮和反侵略斗爭的序幕。
三元里前,平地何來雷聲?不是雷聲是呼聲。是眾神震怒,聲貫天宇,地動山搖。因“義”生“憤”,因 “憤”生“勇”,鄉民合力,無堅不摧。圍繞三元里斗爭的正義性和群眾性這一主題,詩人始終扣住“千眾萬眾”,并把他們放在全詩的中心來寫。因為人各有家,“家家田廬須保衛”,當然“不待鼓聲群作氣”。隨著詩筆描繪,事件次第展開,細節更為具體,情勢日益迫切。以下二句,讓我們看清了某些局部:
前進隊伍中竟然有婦女——“婦女齊心亦健兒”。
鄉民有什么新式武器——“犁鋤在手皆兵器”。
一百零三鄉列陣遠近,四面八方,條條長龍般的隊伍沿溪山鼓噪而進,旌旗斑駁,色彩絢爛。一面是犁鋤在手,刀劍如林,鄉民因義憤而生勇,萬眾不待鼓鼙而合力; 一面是: 大特寫: “兇夷”一張張驚慌失措的臉。詩人自注說: “夷打死仗則用黑旗,適有執神廟七星旗者,夷驚曰: ‘打死仗者至矣’!”這里,詩人以 “忽變色”三字,既寫“兇夷”恐慌懼怕的心理,又巧妙地從敵人眼睛里反襯出鄉民的陣勢和聲威。
一場遭遇戰即將開始了。一方,是嗜血成性、豺狼般兇殘的英國侵略軍,手持洋槍洋炮; 另一方,是三元里一百零三鄉的男女老少,高舉耕耘用的犁鋤。從力量對比看,后者似乎遜于前者,落后的農業生產工具畢竟不是現代洋槍洋炮的對手。在這些遠射程、殺傷力極強的火器面前,奕山率領的清朝正規軍和各地征調來的虎狼之師尚且望風披靡,不堪一擊,何況是自發組織、僅以犁鋤刀矛為武器的鄉民! 但是,戰爭的勝負,不只決定于武器,還決定于天時、地利、人和諸因素,決定于戰爭的正義和非正義性。詩人突出地描寫了這一點,讓人們信服地看到,為保衛自己家室田廬的鄉民作為正義的一方,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而必勝。
三元里前,黑云壓陣,鼓角相聞。帶電的云層在奔馳,憤怒的雷鳴在轟響,鄉民正與英夷激戰,忽然間,狂風四起,天地共鳴,如注暴雨自天而降。是自然的巧合?還是張天師喚來雨師風伯前來助陣?詩人的回答是——天人感應——“人心合處天心到”。于是乎,兇夷所有的槍炮全啞了火。三十六計莫如走,但談何容易,牛欄岡的爛泥,硬是咬住侵略者的牛皮鞋,使它沉重得難以拔腳。或滑得前仰后翻,于是乎,在田塍邊的,只能雙手抓泥,躑躅爬行; 在崗阜上的,擠成一堆,瑟縮發抖。束手待斃,等待圍殲便是惟一的出路。人民痛打侵略者的時機到來了。
“中有夷酋貌尤丑, 象皮作甲裹身厚”, 但鄉民人多勢眾, 一擁而上。“一戈已摏長狄喉,十日猶懸郅支首。”此用漢陳湯破康居,割郅支單于頭懸十日示眾之典,顯示了英國侵略軍的可恥下場。“紛然欲遁無雙翅,殲厥渠魁真易事。”詩至此,可謂筆墨淋漓,豪情酣暢而民氣大張,人心大快。
然而,意外的事發生了。“不解何由巨網開,枯魚竟得攸然逝?”三元里戰斗從上午激戰至下午四時,英軍仍處包圍中,派來增援的部隊也陷入重圍。英軍統帥義律向奕山求救,奕山命廣州知府余保純用欺騙、威嚇等手段驅散三元里義軍,讓侵略軍逃出重圍。“不解何由”,這里,詩人明知故問,語意冷峻,看似平淡,表達了甚于裂眥的慍怒之情。
“魏絳和戎且解憂,風人慷慨賦同仇。”這里,“魏絳”用春秋晉國大夫魏絳與山戎之盟以利家邦之典作反語,以“風人”自居,慷慨而賦,“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表現出與三元里鄉民所持同一立場。末二句“如何全盛金甌日,卻類金繒歲幣謀?”以有力的反詰句,對自詡強大,卻又每年以金繒資敵謀求太平的清政府,作了深刻的諷刺和揭露。
藝術上,此詩首尾貫注,一氣呵成,是一首敘事詩,或者更像一篇“詩報告”,是以詩歌形式寫成的戰地新聞。詩人仿佛是一個戰地特派記者,及時描寫和報導了當時斗爭的場景和全過程,客觀而多元地反映了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塑造了人民群眾的英雄形象。其次,《三元里》語言質樸平易,明白中見簡括,曉暢中呈勁健,不事雕琢,揮灑自如,熾熱的感情以淡淡語道出;四句一換韻,平仄相通,讀來鏗鏘有力。以反映三元里斗爭的根本特征——人民群眾反侵略斗爭這點上,成了梁信芳《牛欄岡》、朱琦《感事》、魏源《寰海十一章》等同類題材中的執牛耳之作。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古詩《查慎行·三閭祠》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