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詩歌《學生和玉佛①》原文與賞析
寂寞空城在②,
倉皇古董遷③,
頭兒夸大口④,
面子靠中堅。
驚擾詎云妄?
奔逃只自憐:
所嗟非玉佛⑤,
不值一文錢。
【注釋】
①本詩作于1933年1月30日,見《南腔北調集·學生和玉佛》: “三十日,‘墮落文人’ 周動軒先生見之,有詩嘆曰: ‘寂寞空城在……’”。沒有詩題,即用文題為詩題。此文最初發表于1933年2月16日上海《論語》半月刊11期,署名 “動軒”。
②空城:指北平,諷刺國民黨的大官都已逃走,只剩下一座空城。魯迅在次日所寫的《崇實》一文中,也收入了《吊大學生》詩,中有“闊人已騎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之句,其意相同。
③倉皇:慌慌張張。古董遷:見《南腔北調集·學生和玉佛》一文: “一月二十八日 《申報》號外載二十七日北平專電曰: ‘故宮古物即起運,北寧平漢兩路已奉令備車,團城白玉佛亦將南運。’”在國民黨政府及其要人看來,北平就只有古董才是有價值的,根本不把人民生活安危放在眼中,所以忙著搬運古董。其實,早在1933年1月3日,日寇已攻陷山海關。26日,又進一步進攻熱河。但國民黨政府還是不想抗戰,準備運走古物以后放棄北平。這不能不激起全國上下的反對,人們紛紛痛斥此舉是 “不從事抵抗之表現”。
④頭兒夸大口:指蔣介石關于抗日的一番吹牛話。九一八后的10月10日,全國各地愛國學生赴南京請愿,要求政府出兵抗日,蔣介石在中央軍校接見請愿學生代表,夸口說:“現在政府正在積極準備抵抗日本,如果三年以后,失地不能恢復,當殺我蔣中正的頭以謝天下。”當時教育部也亦步亦趨,稱學生請愿行動是“妄自驚擾”,敗壞校規,還指責校方對學生管教不嚴,“跡近寬縱,亦屬非是”。
⑤玉佛:指白玉佛。北京北海公園南門旁的環形城墻,稱為“團城”。金時始建殿宇,元后屢有增修,白玉佛用整塊潔白的玉石雕刻而成,高約五尺,置于團城(北海旁) 承先殿內,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向被視為 “國寶”。
【析】 《學生和玉佛》這首詩,通過國難當頭時北京的玉佛和學生兩者截然不同的遭遇,充分揭露了國民黨政府不顧人民死活,畏敵逃跑的反動本質。
詩的首句是寫實,先以“空城”和“古董”起興。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進攻面前,守城的軍隊撤走了,達官貴人和政府機構人員都急急忙忙地逃跑了。繁鬧的北平城成了“寂寞”的“空城”,但在國民黨當權派看來,老百姓和大學生的生命是不值錢的,所以,他們全力以赴地“倉皇”地遷走“古董”。原來,“古董”可以隨身攜帶,又可隨時出售換錢。這些要人們不顧人民死活,一心攫取財寶的丑惡靈魂可見。詩的頷聯,寫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源,是當政者(“頭兒”) 不思抗日,忙于“安內”,在公眾面前卻又死要面子,“夸大口”吹噓自己決心“積極”抗戰,氣壯如牛;實際上自己早已跑得無影無蹤,只讓學生和老百姓留在空城受苦,還不準他們離開,當“國民中堅分子”。詩的頸聯,用反問句有力地批駁了國民黨要人的無恥讕言。“驚擾詎云妄”一句,肯定了大學生們的“驚擾”不但自然,而且無可厚非,他們離校停課“奔逃”不過是自我珍惜不愿作日寇鐵蹄下的順民,難道一齊留在空城里坐以待斃,等待敵寇來屠戮么?末聯用嘆句“所嗟非玉佛,不值一文錢”,把詩的思想境界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令人慨嘆的是在反動統治心目中,玉佛才是無價之寶,而人民群眾卻連一分錢也不值啊!
這首詩,雖用文言寫成,卻平白如話,淺顯易懂。全詩句式多變,情感自然真切。它選取了現實生活中最新發生的事實,運用諷刺詩的體式,加以諷刺與抨擊。文中 “空城在”“古董遷”,都是剛發生的事實,“夸大口”、“靠中堅”都出自國民黨政府要人之口,人們非常熟悉,具有強烈的針對性和諷刺意味。頸聯及末聯,集中體現作者對這兩件事情的不同態度: 同情與支持學生“奔逃”,憤怒斥責國民黨政府只顧自己搜刮,不顧人民死活的反動本質。
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傳》里,稱贊屈原“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這一首詩,正是以小見大,類邇義遠的典范,富有形象性尖銳性與深刻性,與魯迅的雜文一樣,同樣具有強烈的戰斗性和藝術感染力量。
上一篇:魯迅雜文《娘兒們也不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魯迅詩歌《寶塔詩》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