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雜文《六十六生命的路》原文與賞析
想到人類的滅亡是一件大寂寞大悲哀的事; 然而若干人們的滅亡,卻并非寂寞悲哀的事。
生命的路是進步的,總是沿著無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
自然賦與人們的不調和還很多,人們自己萎縮墮落退步的也還很多,然而生命決不因此回頭。無論什么黑暗來防范思潮,什么悲慘來襲擊社會,什么罪惡來褻瀆人道,人類的渴仰完全的潛力,總是踏了這些鐵蒺藜向前進。
生命不怕死,在死的面前笑著跳著,跨過了滅亡的人們向前進。
什么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
以前早有路了,以后也該永遠有路。
人類總不會寂寞,因為生命是進步的,是樂天的。
昨天,我對我的朋友L說,“一個人死了,在死者自身和他的眷屬是悲慘的事,但在一村一鎮的人看起來不算什么; 就是一省一國一種……”
L很不高興,說,“這是Natur (自然) 的話,不是人們的話。你應該小心些。”
我想,他的話也不錯。
【析】 魯迅寫這篇隨感錄時還是一個進化論者。他用達爾文進化論中的發展概念來觀察人類社會即生命的發展運動,認為 “生命的路是進步的”。
作者用人類社會的進化過程來證明什么都阻止不了生命的進步。人類首先與自然環境構成一對矛盾,在自然帶給人類的不調和面前,生命沒有退步;盡管有人因了這不調和而萎縮墮落退步,然而整個人類社會決不因此回頭。人類自身更是充滿了進步與反動的矛盾。要求解放、變革社會的進步思潮受到黑暗統治的鎮壓,社會充斥著人間悲劇,人道主義精神被罪惡褻瀆。反動勢力對人類進化的阻力固然巨大可怕,然而人類渴望真善美的潛力使歷史巨人踏過這些鐵蒺藜繼續向前進。而且生命不怕死,而對死亡,生命更顯出英雄本色,反而笑著、跳著,跨過死亡向前進。社會的進化直接地表明:這就是生命的路。它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事實勝于雄辯,只要勇于開拓,大膽變革,環境就會因人而改善。
在展示了生命歷程之后,作者對于將來提出了他的希望。他堅信人類不會寂寞,人類的生命力是頑強的,若干人們的滅亡并不意味著人類生命之光的結束。這種樂觀態度深化了篇首的論點。
不料“我”的觀點卻受到朋友的反對。乍一看來,有畫蛇添足之感,可仔細一想,他的話不正說明扼殺生命的荊棘無處不在嗎?“我”雖然用自然法則來概括人類發展的規律,其中人類進步力量將沖破黑暗求得進步的發展觀,卻觸犯了某些人的利益,是該小心才是。這最后一筆是作者有意安排的,他將我們的目光引向未來的路上。
本文的命題,本身就富于詩意,作者運用排比、擬人、反復等多種藝術手法來加以表現,使句法結構詩化,氣勢回蕩,讀來自然簡潔,蕩漾著一種濃烈的審美感情,前半部分當作散文詩來讀也未嘗不可。
本文的命題,本身就富于哲理。句句轉,層層深,環環相扣的結構,顯示出嚴密的邏輯性,而行文中又絕無抽象的邏輯語言。作者精心用比,選字煉句。用“不調和”、“鐵蒺藜”、“死亡”來構成精神三角形,它的斜面比作生命前進的路線; 用 “黑暗”、“悲慘”、“罪惡”等寥寥數字,形象地描繪出一幅幅歷歷在目的生命前進圖。總之,邏輯的理性在鮮明、具體、富有視覺感的藝術氛圍中得到襯托和強化。
上一篇:魯迅雜文《六十一不滿》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魯迅雜文《沖》原文與賞析